(来源:起点锂电)
固态电池,行业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正掀起能源领域的新一轮“高地之争”。以电解质技术路线划分,目前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4大类。需要指出的是,这4大技术路线在离子电导率、加工性、稳定性等核心性能上差异显著,进行技术储备和产业化布局的企业各不相同。
从当前进展来看,4大电解质路线之争并未完全形成定局。随着不同电解质性能优势的发掘以及工艺难题的突破,究竟哪一种技术路线会脱颖而出?起点固态电池认为,这其中的答案绝不止于实验室数据的反馈。
近日,起点固态电池注意到,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在国际顶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重磅研究《Why Will Polymers Win the Race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用严谨论证打破行业迷思。我们认为,通过本文或许会给行业人员带来新的思考、新的选择。
(以下内容为发表论文的中文解读)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正经历从实验室原型向产业化的关键跨越,其技术评价体系亟待系统性重构。实验室阶段主要关注电化学性能参数(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特性等),而产业化阶段的固态电池技术则需建立多维评价标准:
1. 评价维度的拓展:产业化应用需综合考量以下系统性因素,包括:规模化生产可行性(涉及工艺兼容性、良品率控制等)、供应链成熟度(涵盖关键原材料供应稳定性、专用设备配套能力等)、全生命周期成本(包含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回收利用等环节);
2. 技术-经济协同优化:产业化进程要求实现技术指标与经济性的最优平衡,具体体现在:电化学性能与制造成本的动态平衡、材料体系选择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生产工艺复杂性与规模效应的协同关系;
3. 系统级评价要求:需满足量产制造一致性(6σ质量控制标准)、安全认证(例如通过UL 9540A等国际标准)、单线产能设计≥2GWh等关键指标。
01
长期以来,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因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偏低而备受质疑。然而,随着聚合物化学与材料设计的持续突破(图1),这一局面正逐步改观——众多聚合物体系的室温离子电导率现已突破10⁻³S·cm⁻¹量级,显著提升了其应用潜力。
电化学稳定窗口的局限性曾是制约聚合物电解质在高电压体系中应用的关键障碍。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提出多种策略(图1):一方面,通过合理设计聚合物主链结构以增强其抗氧化分解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聚合反应后残留的单体在电极表面原位形成稳定的正极电解质界面(CEI)层,有效抑制电解质氧化反应。目前先进的聚合物体系已实现超过5V的电化学稳定窗口。
热稳定性亦为固态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多于约100 °C起发生热降解,表现为软化、链断裂及放热分解。为提升热稳定性,研究重点集中于热交联聚合物,通过加工过程或后处理形成聚合物链间的共价键,构建三维网络结构,从而在保持离子传导性的同时,大幅提升材料的热耐受性、机械强度及高温形变保持能力(图1)。另一重要策略是引入无机填料制备聚合物-陶瓷复合电解质,此类复合材料不仅具有更优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还能有效抑制聚合物链的运动,实现了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的协同提升(图1)。
图1 聚合物电解质关键性能参数的调控策略:a)分子结构工程:通过精确设计聚合物拓扑结构(如嵌段、接枝、支化或星型共聚物),可实现对分子链段排布和化学组成的精准调控,从而定制电解质的综合性能。b)功能性增塑剂设计:特定结构的增塑剂不仅能够增强聚合物链段运动能力以提升离子电导率,还能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有效拓宽电化学稳定窗口。c)复合电解质构建:基于聚合物-无机填料的协同效应,通过优化聚合物基体与无机填料的界面形态和空间分布,可获得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热稳定性的复合电解质体系。
02
电解质-电极界面被公认为固态电池性能的瓶颈。聚合物电解质凭借其优异的延展性与黏弹性,能够与电极表面紧密贴合,动态适应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而维持稳定的界面接触,有效防止机械脱离并降低界面阻抗,且无需依赖高堆叠压力或复杂的界面工程(图2)。
图2 聚合物电解质界面特性优化策略:a)原位聚合构建超共形界面:通过原位聚合工艺可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形成分子级紧密接触,有效降低界面阻抗(可降至传统界面接触的1/10以下),同时增强界面机械稳定性。b)自钝化界面保护机制:聚合物电解质凭借其本征化学稳定性,不仅能有效抑制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副反应(如锂枝晶生长和界面分解),还可在电极表面原位形成致密钝化层(厚度通常为5-20 nm),实现长期稳定的界面保护。
聚合物电解质另一显著优势是其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卷对卷生产工艺的高度兼容性(图3),这显著降低了设备改造成本并提高了产品良率和一致性,与氧化物或硫化物体系所需的大规模产线更新形成鲜明对比。
图3 聚合物电解质膜及电池的规模化制备工艺:采用溶液涂布法将电解质前驱体均匀涂覆于聚乙烯(PE)基底表面,经热固化处理后形成具有优异连续性的聚合物电解质膜。该膜材可通过两种成型工艺制备不同规格电池:①卷绕工艺适用于圆柱形电池制造;②层压工艺适用于方形及软包电池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备流程与现有液态电解质电池生产线具有高度兼容性,可实现传统产线的无缝升级改造。
03
供应链方面,聚合物体系依托成熟的工业基础,其所需聚合物主材及功能性添加剂均具备规模化商业供应渠道,且原料体系规避了稀有金属及地缘敏感元素。这种供应稳定性与成熟的合成工艺,为聚合物体系实现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图4)。
图4 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性能对比分析:25°C下的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窗口和原材料成本之间的关系。传统认知中聚合物电解质的两大瓶颈——室温离子电导率偏低和电化学窗口较窄,已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复合改性等手段获得显著改善。目前,优化后的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已实现: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0⁻³ S/cm量级,电化学窗口拓宽至4.5V以上。相较于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聚合物体系在以下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优异的可加工性、更低的原材料成本、与现有液态电池生产设备的高度兼容性。
综上所述,聚合物电解质体系凭借以下核心优势,已成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具可行性的技术方案:
1. 工艺兼容性:与现有液态电池产线高度适配,可沿用85%以上传统液态电池生产设备;
2. 界面特性:具有优异的界面自适应能力,能形成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
3. 供应链优势:已建立完备的原材料供应和制备技术体系;
4. 综合成本:相较其他固态电解质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一技术路径不仅解决了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窗口方面的技术瓶颈,更在产业化落地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无机固体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等)体系的产业化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其制造过程需全面重构现有生产流程,高度依赖专用设备及惰性气氛/无水、无氧环境等严苛条件,涉及从材料合成到电芯集成的全链条系统性改造。尚未成熟的供应链与居高不下的原材料成本进一步构成产业化障碍。此外,无机体系实现稳定电解质-电极界面通常需热压、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特殊工艺,此类技术属于低通量间歇式制造流程,与现行的锂电池自动化产线完全不兼容,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显著增加制造成本(图5)。大规模产业化更需重构涵盖原材料开采、精炼与组件制造的供应链体系,此类重构耗时漫长,难以匹配汽车等行业对技术快速迭代的要求。
硫化物电解质虽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优势,但其热稳定性较差,高温下易发生放热分解并引发自燃;更严峻的是,在热失控或短路工况下,硫化物的持续燃烧会伴生有毒硫化氢气体释放,构成严重安全隐患(图6a,b)。氧化物电解质虽具备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与不可燃特性,但其本征脆性易导致界面产生微裂纹,导致界面接触失效、电势局部集中、锂枝晶生长,甚至引发内部短路和结构失效(图6c)。
图6 无机电解质的安全风险分析。a)硫化物电解质的环境敏感性:硫化物在与环境中的痕量水分接触时会发生水解反应,释放具有毒性的H₂S气体。这一特性不仅对电池生产环境提出严格的湿度控制要求,更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因封装失效导致安全隐患。b)硫化物体系的电化学-热耦合失效机制:在锂离子传输过程中,硫化物电与电极活性材料发生界面副反应,伴随氧气析出(O₂)。析出的O₂会进一步与电解质中的P₂Sₓ组分发生放热反应,引发局部温升。当系统温度超过240°C临界阈值时,将形成"副反应-放热-反应加速"的正反馈循环,最终导致热失控现象。c)氧化物电解质的枝晶生长机制:氧化物电解质存在三重失效路径,即:①晶体缺陷与晶界为锂枝晶提供优先扩展通道;②本征电子电导性促使锂离子在电解质体相中发生还原反应,形成金属锂沉积核;③电极/电解质界面处的非均匀电子分布诱发锂的不对称沉积。上述多尺度协同作用最终导致枝晶贯穿电解质层,引发内部短路。
总体而言,氧化物/硫化物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面临五大系统性瓶颈:极高的固-固界面阻抗、专用设备适配性不足、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热失控风险突出,以及供应链配套尚不完善。这些挑战具有内在关联性,无法依靠单一技术突破解决,必须通过材料体系创新、工艺优化、制造技术升级和供应链建设的协同推进来实现整体突破。若不能在核心技术或生产模式上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深层次障碍将持续阻碍无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步伐。
本文是对以下研究论文的概要性介绍,如需了解完整研究内容,请查阅原文:Zhiyong Li, Sisi Peng, Lu Wei, Xin Guo, Why Will Polymers Win the Race for Solid-State Batteries?Advanced Science,2025,e10481.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10481
内容来源: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离子能源是一家专注聚合物基固体电解质材料及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应用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秉持着“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理念,可为消费类电子、储能电站及动力电池提供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为全固态电池时代的到来助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了解更多内容:关注离子能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