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财联社
财联社8月18日讯(编辑 史正丞)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内卷”代表,以工作时间长著称的韩国正在进行一场“4.5天工作周”试点,但刚开始不久就显示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背景,今年6月,环绕首尔的京畿道成为韩国首个推出私营企业4.5天工作周项目的行政区域。与现行法律规定的每周40小时相比,参与试点项目的员工可以在每周工作35小时、每隔一周工作4天,和4.5天工作制之间进行选择。
试点项目涵盖67家中小企业和1家公共机构,目标是分析这些单位到2027年期间的生产力和员工满意度变化。京畿道也希望看到减少工人工作时间能带来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例如刺激该国处于历史低位的生育率。
在这项试点中,京畿道会向参加企业提供补贴:如果企业每周能削减员工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名员工每月将获得26万韩元的补贴(约合人民币1348元)。
据悉,京畿道方面已经为这个项目准备了80亿韩元预算。但此举也招致质疑:若这种做法推广至整个韩国,将对地方财政构成额外负担。同时,各行各业的情况差异巨大,套用一样的“4.5天工作制”也存在争议。
从韩国业界的情况来看,个别大型财团也已经开始探索弹性工作制度,整体思路是在不影响生产力的情况下腾挪出额外的休息日。
例如三星集团的员工可以在达到当月规定工时后,选择在发薪周的周五休假。SK海力士也有“快乐星期五”制度,满足工时要求的员工可以在每月第二个星期五带薪休假。浦项制铁则从去年初引入了接近4.5天工作周的“隔周4天制”,前提依然是保持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
当然有这项制度并不代表一定能执行。
例如三星集团去年就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旗下多个子公司的高阶主管被要求周六也要上班。今年初也有消息称,三星拿到了韩国劳动部门的特批,允许部分研发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最高可达64小时。
根据过往报道,韩国教育界也曾在2019年首次引入每周工作4天的制度,但面对现实困境后不得不重新改回一周工作5天。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要在减少工时的情况下维持产出,离不开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整体而言,面对经济增速低迷和全球最糟糕的生育率,韩国政府正在尽可能地动用手头的力量,探寻扭转趋势的可能性。
经合组织(OECD)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韩国人均年工作时长达到1865个小时,在OECD成员中排名第6。整个OECD的平均值为1736个小时,而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只有1617个小时。
今年刚刚履新的韩国总统李在明也将工作方式改革作为重点议程。在今年7月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强调韩国过去 “是在数量上竞争,而非质量”。据悉,韩国政府正在制定一份减少工时的路线图,但对于通过立法强制实施持有谨慎态度,因为“一刀切”的方法会导致某些行业出现低效。
与此同时,韩国也通过向全民发放15万至50万韩元不等的“惠民消费券”来刺激内需。
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韩国GDP在一季度萎缩0.2%,去年四季度仅微增0.07%。面对美国关税逆风,接下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正在变得更加沉重。
(财联社 史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