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闪电新闻
一穗沉土,一岁沉浮。
电视剧《生万物》以鲁南大地为纸,以血泪为墨,在1926至1946年的烽烟岁月里,写就了一部关于土地与生命的磅礴史诗。
这部由刘家成执导、杨幂欧豪领衔的剧集,自8月13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与爱奇艺以来,酷云收视率峰值连日破3,爱奇艺65小时热度破万,以雷霆之势掀起全民追剧热潮。它不仅是一部爆款年代剧,更是一面映照中国农民与土地千年羁绊的明镜。
土地哲学:从生存根基到精神图腾
《生万物》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土地从生产资料升华为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剧中宁学祥对地契的病态执念,恰是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阶级的灵魂缩影。那薄薄的纸片承载的不仅是财富,更是身份、权力与代际传承的幻梦。而佃农封大脚在暴雨中护秧的虔诚跪拜,则是将土地还原为生命之源的原始信仰。当日军屠村时,村民将种子藏于山缝的举动,更使土地升华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载体。
这种三重象征体系的构建,让“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的古老哲思,在鲁南的沟壑间获得了具象化的生命表达。
剧中对土地情结的刻画,直指中国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原著作者赵德发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为舞台撰写的《缱绻与决绝》,通过四代人的命运沉浮,展现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厚重情怀。在电视剧中,土地不再是沉默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它孕育希望,也见证苦难;它承载爱情,也埋葬仇恨;它被鲜血浇灌,又在灰烬中重生。
小人物命运:时代洪流中的生命微光
《生万物》的叙事智慧,在于将宏大的土地革命史,浓缩为宁、封、费三个家族的爱恨纠葛。故事开篇即以宁绣绣大婚遭土匪绑架的戏剧性场景切入,瞬间将观众卷入鲁南乡村的生存困境。这个被命运撕碎的婚礼,成为理解整个时代的隐喻:在土匪横行、日军入侵、阶级撕裂的乱世,个人的幸福如同风中残烛,唯有土地是永恒的依靠。
剧中人物塑造摒弃了脸谱化,让每个角色都闪耀着人性的复杂光芒。地主宁学祥(倪大红饰)并非单纯的剥削者,他对土地的敬畏中藏着对家族衰败的恐惧;佃农封大脚(张天阳饰)的愚忠背后,是对土地近乎宗教的虔诚;而宁绣绣从闺阁小姐到革命者的蜕变,则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漩涡中的觉醒与挣扎。
这些从泥土中抠出的人物,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局限性,都鲜活有血肉,都有奔头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密织在一起”的真实群像,让鲁南乡村的图景有了呼吸般的质感。
艺术匠心:在泥土中开出的艺术之花
《生万物》的火爆,离不开其扎实的艺术根基。剧组深入日照任家台、肥家庄等地实景拍摄,让山海相拥的齐鲁风光成为叙事的有机部分。当镜头扫过波涛汹涌的黄海之滨,掠过层峦叠嶂的沂蒙山区,观众仿佛能闻到齐鲁大地上海风的咸腥与泥土的芬芳。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精准还原,让“俺”“拉呱”“知不道”等山东的方言台词有了坚实的土壤支撑,也让“把日子过出花”的农民哲学有了可信的语境。
演员的表演更是为剧集注入灵魂。杨幂颠覆形象的“土气造型”与秦海璐、蓝盈莹等人的质朴演绎,共同构建了鲁南女性的群像长卷。而倪大红、秦海璐等老戏骨的“贴脸飙戏”,则让阶级矛盾与家族恩怨在眼神交锋中火花四溅。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对土地劳作的细节刻画,从播种的姿势到收割的节奏,从打谷的号子到晒场的温度,无不透着对农耕文明的敬畏之心。跨越四季的实景拍摄,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对土地的深情礼赞。
现实回响:土地情结的当代解码
《人生万物》的火爆绝非偶然。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剧中那份对土地的敬畏与眷恋,击中了现代人漂泊的灵魂。原著《缱绻与决绝》曾获人民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并入围茅盾文学奖,其文学厚度为剧集奠定坚实基础。而《生万物》剧集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和央视“大剧看总台”片单,更彰显其主流价值认同。
当年轻观众为封大脚护秧的情节落泪,为村民藏种子的举动动容,本质上是在与一种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基因共鸣。而这部剧让我们看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早已刻进骨血。
从《诗经》里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到《生万物》中的“土生万物由来远”,中国人与土地的羁绊从未断绝。
当镜头扫过日照任家台的海岸线,掠过肥家庄的田野,那些实景拍摄的山川草木都在诉说:土地不仅生长庄稼,更生长信仰、希望与永恒。剧中村民在战火中守护的种子,恰如这部剧在浮躁时代播下的文化火种。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