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
夏日炎炎,没有冰箱的古人怎样冰镇食品?怎样畅快淋漓地品尝消暑饮品?读《元曲三百首》,发现元人卢挚的小令【双调】《沉醉东风》之一《避暑》,透露了奥秘。“避炎君频移竹榻,趁新凉懒裹乌纱。柳影中,槐阴下,旋敲冰沉李浮瓜。”被敲碎的晶亮冰水里沉浸着新鲜瓜果,足可解渴降温。那么问题来了,酷暑中哪儿来的冰块呢?
其实,藏冰、用冰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就专门设有“凌人”,管理与冰相关的事务。到了元朝,买卖冰块甚至发展成了一门生意。只要兜里有钱,谁都可以用冰块驱避暑热。藏冰方法也不太复杂。隆冬时节将准备好的冰块运到洞穴里,洞穴在地下数米深处,四周可密闭。为方便提取,冰块之间铺设一层干净的草木或芦苇。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一些地方仍有储藏冰块的仓库,提供给医院等急需单位,俗称“冰厂”。
元人张可久的小令【越调】《寨儿令·湖上避暑》,与卢挚有相似的描写:“殢酒余醒,题扇才情,避暑小红亭。雁云低银甲弹筝,蔗浆寒素手调冰……”在悦耳的乐曲中,品尝佳人调制的蔗浆,凉意沁入心脾。蔗浆,是一种古人喜爱的甘甜饮品,用甘蔗汁制成,冰镇之后,可以消解内热。如果把冰蔗浆浇在奶酪和樱桃上,那就是极受欢迎的消暑甜点了。
卢挚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处士,家境比较清贫。张可久则当过桐庐典史,也在昆山县做过幕僚,晚年居住于杭州,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不失优雅。他们的散曲让我们看到了彼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张可久《春日》还写到了“蔷薇水蘸手,荔枝浆爽口,琼花露扶头”。蔷薇水是一种名贵香水,产自西域,很早就进贡中原。琼花露是用扬州大明寺泉水酿成的酒,荔枝浆则是一种水果饮品。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冰镇以后给人的感受十分难忘。当然,曲家在这组“鼎足对”中,借助蔷薇水、荔枝浆、琼花露掺入美的想象,饮品的诗意毋庸置疑。
读过元曲的人都知道,《一枝花·不伏老》是关汉卿的一首自画像式套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其实套曲里还有一句“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从中不难看出他引领时尚的艺术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分茶攧竹”。攧竹,简单地说是攧动竹筒,使竹签跳出,以签上的标记,来决定彼此输赢。分茶,是从南宋传入元代的一种饮茶方式。先要将碾成细茶末的茶叶,在茶盏里调成膏状,在注入沸水时,竹制的茶筅反复均匀搅动茶膏,使茶盏内泛起雪白的乳花,呈现水纹。乳花细密且持久,水纹变幻奇妙,便意味着分茶的技艺高超。我在《元曲三百首》中读到一条注释,称分茶今已经失传,令人遗憾。谁知,不几天,一位年轻朋友发来视频,四分多钟的长度让我看到了点茶的全过程。视频精心选取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作字幕,充分展示了七汤点茶的奇妙。极有艺术气质的徽宗的极致享受,今天竟悄然焕发生命力。
传说中的分茶,正是一种点茶表演。据说高超的分茶技艺能在茶盏中描画出花鸟虫鱼山水,虽然存留时间短暂,却堪称绝妙。古人用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称为“茶百戏”。如今的茶人则尝试以茶膏为墨,以茶勺茶针为笔,以茶汤为纸在茶盏作画,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创新。
这勾起了我无限遐想,真的好想去宋元品尝一杯。
上一篇:俄罗斯突发爆炸,20死134伤
下一篇:假期怎么过才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