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时下,中国城市正从“摊大饼式”的增量扩张转向“绣花式”的存量提质。业内人士认为,涵盖资金支持、土地保障、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有望加速出台,为高质量城市更新注入动能。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告别“土地财政依赖症”的集体觉醒。过去几十年,一些城市靠“摊大饼”快速扩张,高楼如雨后春笋,道路越修越宽,但代价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历史文脉的断裂、生态韧性的透支。如今,城镇化率突破67%,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不是没有土地,而是缺乏对存量的想象力;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缺少对空间的敬畏心。成都将燃气管网埋入地下、郑州用“微更新”激活口袋公园、上海以“一江一河”缝合城市肌理,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绣花式的革新;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有温度的人文觉醒。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要在历史基因中接入现代文明。目前,这场变革仍面临多重挑战。一些地方将“存量提质”异化为“权力审美”,用政绩工程替代民生需求;部分改造沦为资本游戏,推高房价却挤占公共空间。破解困局,需建立“三把标尺”:一是以城市体检为纲,拒绝“拍脑袋决策”;二是以多元共治为脉,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三是以长效运营为魂,跳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窠臼。正如一些地方提出的“土地分层出让”“收益分配创新”,只有让政府、市场、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避免“更新一阵风,过后一场空”。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也是时代的镜子。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不仅是发展策略的转向,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当我们将目光从冰冷的业绩数据移向街巷深处的烟火人生,当我们将算盘从土地财政转向民生账本,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之地”。一座城市是否伟大,不在于有多少摩天大楼,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普通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