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望京博格投基)
转自:望京博格投基
最近不少朋友想私下交流,我想了想,也不能白聊,就试水了收费咨询(X元/时)。没想到愿意付费的朋友还挺多。
起初主要聊怎么看清风险、提升认知,后来慢慢帮大家优化投资组合。
最近啊,感觉提供的最多的,反而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姑且叫它“情绪价值”吧。
这不,在上海刚见了第五位朋友(不是实际第五位,是我写出来的第五位)。她是位典型的江浙沪女老板,在无锡开厂子赚了钱,然后开始进入了理财的江湖。
金融这潭水,淹死的往往是会点水的。
能干实业成功的人,脑子绝对够用,摔了跟头也懂得自己爬起来、找原因。
这位朋友几年前就关注我,经历了几番投资上的“风吹雨打”后,觉得我这人还算实在,这次特意从外地赶过来。
聊着聊着,故事就铺开了:
2015年初,她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券商营业部的老总。
我在券商干过,太懂这套路数了——接下来,那位老总自然是天天嘘寒问暖,分享“致富经”,热情邀请她参加各种“走进私募”的高端局。(为啥不是“走进公募”?说白了,卖一百万私募,销售拿的提成是公募的好几倍。)
人啊,面对“专业”光环和持续不断的“关怀”,尤其兜里还有闲钱的时候,那份警惕心很容易被温水煮青蛙般消磨掉。
她前后投了1000万,买了十个私募。
开头顺风顺水,赚了100万,感觉钱生钱真容易。可转眼间,不仅利润蒸发,本金还倒亏了300万。当初鞍前马后、拍胸脯保证的老总,等到产品真亏了钱,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人间蒸发了。这就是传统金融的冷酷现实:销售时你是“贵宾”,亏损后你是“麻烦”。
说起来讽刺,这位消失的老总,倒算是给我“送”来了这位客户。
这位朋友也是个极其要强的人。亏了这么大一笔,硬是自己扛着,没跟家人朋友吐露半个字。 这跟我大多数粉丝的待遇可天差地别了。
我大多数粉丝们亏钱了,我这边还得陪着“送外卖、开滴滴、唱水手”,算是抱团取暖吧,结果不少人还真熬出了头,目前这轮牛市里也算是翻了身。
但人的韧性再强,也有绷断的时候。
2024年初,市场一片漆黑,她割肉认了300万的亏损。
讲到这儿,她眼泪都下来了。
我赶紧劝:“别难过了,都过去了,身体要紧。”
她擦了擦泪说:“不是难过,是心里松快了。”
我瞬间懂了。今天能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我们也聊到了雪球产品。以前常有朋友问我:“雪球年化十几二十个点,能买吗?”我一律泼冷水:那玩意儿结构太绕,本质是赚小钱容易,亏大钱没底,普通人最好躲远点。
她这次给我带来了一个活生生的教训。那位营业部老总当初信誓旦旦:“雪球年化12%稳稳当当,比银行理财强多了!” 她就真把银行理财的钱挪过来买雪球。前面五六次确实都赚了,年化看着也漂亮(注意,年化不是每年保证)。
可最后一次,买的挂钩中证500的雪球,直接“敲入”了,不仅把之前赚的全吐回去,还额外亏了10%的本金。
聊着聊着,我也分享了些跟金融人打交道的门道,怎么分辨那些“热心”背后藏着什么。顺手帮她理了理持仓。
一看记录,特别明显:跟着我这边买的基金,表现都挺好;她自己凭感觉挑的那几只小公司基金,就不怎么样。
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很快就结束了。
最后我反复叮嘱她:市场越涨越不能冲动加仓。所有的亏损,追根溯源往往都源于“追高”和“倒金字塔式加仓”(越涨买得越多)。
回想这次会面,除了给出一些原则性的投资建议,我想,提供的更多还是所谓的“情绪价值”吧。
望京博格故事不断,大家点赞支持我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