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后5分钟穿越黄河!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在济贯通
创始人
2025-08-18 13:07:23
0

转自:山东发布

8月17日,开挖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

8月17日,黄河济南段地下30米处,随着开挖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盾构段掘进完成,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全长约5.7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约3.3公里。单洞双层隧道布置,是国内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其中,上层通行南向北交通,下层通行北向南交通,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目前,在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的河道上,整体规划了21处跨河通道,建成后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3公里。

  水下挑战:穿越地上悬河与“地质迷宫”

  隧道施工过程中挑战不少,第一关就是如何穿越地上悬河。

  “万里黄河自流入河南开始形成地上悬河。”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告诉记者,黄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是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黄河的平均水位高于地表8米,隧道最低点位于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压力6.5巴。“相当于一个人手掌大小的面积上承受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难度就像在豆腐上绣花。”

  “施工中的未知风险也有不少。”周祥告诉记者,隧道施工是在地下进行的,即便前期有地质勘探,在实际掘进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也难以预料。尤其“山河号”盾构机的开挖直径达17.5米,开挖面积达240平方米,地质勘探覆盖的区域有限,不可控的未知区域增多。

  “地层扰动控制更难。”周祥说,盾构隧道下穿绕城高速、黄河大堤及河道,居民住宅区及沉砂池,地面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之内。

  此外,隧道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立方泥浆,整条隧道将会产生160万立方的泥浆,浆渣处理难度极大,这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精准选型,提升掘进速度

  “隧道高效建设的关键,在于盾构机选型的精准。”周祥说。与“泰山号”“黄河号”相比,“山河号”17.5米的开挖直径意味着要在黄河之下挖出一座6层楼高的空间,刀盘选择、管道抗压、断面稳定等问题接踵而至。

  “常规300型泥浆管和500毫米管道造价低,但如此大的断面可能频繁堵管。”周祥算了一笔“风险账”:一次堵管至少耽误8—12小时,直接影响工期。若是选用400型号泥浆管和600毫米管道,造价高达2000多万元,但团队最终拍板:“为了‘血管’通畅,值!”

  实践证明了选型精准的重要性,黄岗路黄河隧道每分钟35毫米的掘进速度,远超15.76米直径的黄河济泺路隧道每分钟25毫米的纪录。

  “血管”通畅了,“牙口”也得锋利。项目团队大胆选用带压复合型刀盘,同时显著提升刀盘开口率。“更大的开口率能有效‘防粘防堵’,更多的撕裂刀专克‘刁钻’的顽石。优化刀具配置还减轻了刀盘自重,主驱动负载和扭矩也降下来了……”周祥细数着刀盘的“升级秘籍”。

  不仅如此,“山河号”盾构机还装配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装备,应用了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并搭载“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实现全流程感知、预警与智能决策。

  3.3公里不换刀,“山河号”啃下“硬骨头”

  勘探显示,黄岗路黄河隧道区间段存在大量“钙质结核”,不规则地镶嵌在粉质黏土层中,长度达两千米,占比超六成。

  “这些‘硬骨头’,当年在黄河济泺路隧道可没少让我们吃苦头!”中铁十四局盾构经理薛永超回忆。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创新设计了双采石箱。薛永超说,当采石箱压力变小时,他们就对采石箱进行切换和清理,掘进初期每环就要清理一次。进入密集区后,清理频率飙升,最高峰每环要清理50次。以往使用单采石箱,需要人工往外搬,费时费事。如今通过远程控制和双箱轮换,实现不停机、快速的循环处理。

  此外,面对强度达41兆帕的“顽石”,项目团队为“山河号”装备了自主研发的金刚石刀具,这款刀具更具有耐磨性。他们还规划了两处换刀点。当“山河号”到达第一处换刀点,伸缩摄像头传回的画面让人振奋:刀具完好,掌子面切割轨迹清晰。随后,他们一鼓作气完成掘进。最终,“山河号”创造了黄河下首次实现全程3.3公里连续掘进不换刀的纪录。

  日“吞”万方泥浆,“吐”出清澈尾水

  隧道的泥浆处理厂里,每天“吞”进上万立方米黄河泥浆,“吐”出清澈的尾水。“向北是济南一级水源地,向南横贯黄河,我们的泥浆处理必须零污染。”泥浆处理厂厂长胡修志说。

  “山河号”盾构机每天会产生上万立方米泥浆,泥浆的高效处理,是保证掘进速度的关键之一。“我们考察过长江隧道污水处理的新型设备。”胡修志坦言,“但在黄河这种特殊泥层下,它有点‘水土不服’。”

  别无选择,他们决定自主搭建一套泥浆处理设备。“这是行业内的新挑战,可借鉴经验少,参数配比确定更是难上加难。”胡修志告诉记者,“絮凝剂用量是关键。少了,泥饼含水量就会过高,达不到目的;多了,尾水絮凝剂含量超标,既达不到泥浆循环使用的标准,还会增加成本。”他们以2小时为周期反复试验,终于等来了如矿泉水般清澈的尾水。

  同时,他们又进一步优化工艺,将原本必须匀速流转的泥浆管路,改造为可变速、间歇性供浆的“智能模式”,既能短时间内“大流量补浆”,又能有效防止罐底泥土“板结”。

  2024年9月1日,“山河号”盾构机始发之际,这套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同步启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日处理效率提升50%,滤饼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

  定制组合式台车,隧道施工“跑”起来

  黄岗路黄河隧道为单管双层双向6车道设计,是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相较于常规双隧,具有内部结构工序多、作业空间狭小、工序交叉复杂、施工协调难度大等特点。

  在有限的空间内协调盾构掘进与内部结构同步施工,才能保证施工效率。掘进到300米时,隧道内部结构开始同步施工。起初,团队一门心思抓进度,却在狭窄的通道里频频遭遇阻碍。

  “要保证每天6环的掘进目标,17辆运输管片、箱涵、双液浆的车辆就得日夜不停地‘输血’。”项目总工程师高同矿解释,“但内部施工,尤其是车道板浇筑,一块就耗时6—7小时,‘占道’工作让物资运输生命线瞬间‘卡壳’”。

  困境倒逼智慧,项目发挥团队力量,定制出组合式台车,并创新研发可移动盘扣支架等工装,优化施工工艺10余项。组合式台车底部巧设万向轮及伸缩式承重底托,实现快速移位,为后续车道板施工腾出空间,同时为盾构物资运输留出畅通车道。

  这如同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实现了内部结构施工与盾构掘进“双线并行”,内部结构施工工效提升60%,为整体高速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赛分科技上半年营收1.83亿元... 8月18日,赛分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19....
AI来了!记者、UP主、写手,...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新智元)新智...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晋城... 来源:太行日报选优配强用好农村“领头雁”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
锐评|当新闻编辑是AI,你将看...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近日,以AI搜索为主赛道的公司Perplexity,提出以345亿美元收购谷歌C...
纳泉能源科技(01597.HK... 格隆汇8月18日丨纳泉能源科技(01597.HK)公告,董事会会议将于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