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自然资源部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25年7月再次举行。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城市社区是最能体现人民性的空间单元,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任务最终也都会呈现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治理上。
富有活力的创新社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其根本是要培育创新生态,创新生态链最基础的部分是创新幼体的培育,而社区就是城市中培育创新幼体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之一。历史上,很多的技术创新主体都是从社区中走出来的,世界著名的谷歌、苹果、亚马逊、惠普、迪斯尼等都是在车库里建的第一个工作室,它们利用社区中便利、廉价的空间开始最初的创业之路。以往,我们主要关注社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而在科技赋能、全民创新的新时代,创新从园区回归城区的趋势日渐明显。通过聚集创新要素,实现科创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发展,创新为中心城区注入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成为培育创新生态最好的育苗盘,以往的城市更新通常会优先将社区中的廉价附属空间拆除改造,但最好的方式是将这些资源优先用于创新创业空间,建设创新社区,孵化创新幼体,支撑创新城市的建设。
舒适便利的宜居社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发展趋势,加强适老化、全龄友好的社区规划建设,打造“5分钟便民圈+15分钟品质圈”,压缩服务获取成本,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未来社区更新的重点。特别要关注对老龄社会发展需求的响应,通过社区规划为丰富老龄服务、满足老年就业等提供空间的支撑。支撑年轻人在社区的创新发展,转变生活方式,实现职家平衡、家庭回归,宜居社区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好房子、好社区的规划建设也并非一味追求宽大和标准的一致性,而应该是通过多样性的住房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同时积极探索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与城市更新密切融合,更新住房与社区规划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老旧社区更新,兜住民生底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限,助力舒适便利的宜居之城的建设。
绿色低碳的美丽社区
社区是城市碳排放的“毛细血管”,居民生活能耗占城市总能耗40%以上,绿色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绿色低碳社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与居民动员,构建城市“细胞级”减碳单元。北京碳普惠政策首次将“社区”与个人、小微企业并列为参与主体,明确其减排行为的量化价值,标志着社区从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升级为碳资产的创造者。通过规划优化社区功能布局,绿色低碳社区不仅可以通过分类施策提升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强化行为转化设计、探索可持续运营机制等逐步推进,还是积极宣传,推动市民转换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和企业广泛参与绿色低碳实践的第一课堂。绿色低碳社区的终极意义在于让降碳从责任变为机遇——当居民因节能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生活成本,低碳便不再是抽象目标,美丽也不仅局限于外表,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品质提升。
可靠安全的韧性社区
韧性城市建设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到社区层面,韧性社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在房屋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需要不断提升社区的工程韧性,还要与社区的组织韧性、服务韧性以及生态韧性多维度结合。不仅强调提升建筑和设施的抗逆性能力,加强社区空间功能的平灾转换机制创新,也需要在社区宣传、动员和应急响应等方面逐步深化,构建高效应急响应网络,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保障民生底线不间断,社区生活基本平稳运行。
崇德向善的文明社区
良好的社区营造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最有效的方式。社区可能是占据每个人活动停留时间最多的场所,社区里很多不经意的空间可能就是我们留下深深记忆的地方,社区为居民提供的归属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考量。作为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与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相交融,通过社区空间环境的共同缔造,凝聚居民维护城市特色与公共利益的共识;通过建立社区议事规则,延续优秀文化习俗传承,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机制促进社区邻里和睦。
便捷高效的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单元与治理末梢,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优化公共服务、重塑社区生态的现代化实践,是科技赋能、智慧平权的现实体现。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人为核心、以治为目标,颠覆传统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系统性变革,包括:从管理到共治的治理逻辑重构;从人找服务到服务于人过程重构;从线下到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空间层级重构。具体工作包括:通过全域感知的智能空间底座建设,构建神经末梢系统,实现风险预判与资源动态调度;以“社区生活圈”为蓝图,按需定制服务模块,实现精准触达的服务场景;以制度创新匹配技术赋能,探索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等。
社区是城市功能的组成细胞,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社区规划建设同样要转变发展理念,聚焦城市发展的综合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仅在物质空间环境规划建设上不断提升社区品质,而且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和规划统筹协调,让社区功能更强大、更完善,让人们群众生活更健康、更幸福。
作者:袁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