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沧州发布)
转自:沧州发布
我市全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
让更多盐碱地变为“丰产田”
日前,记者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旱碱麦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中央投资2亿元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落地渤海新区黄骅市,建设进度已达90%以上;今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据介绍,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范围为2个乡镇8个村,共有盐碱耕地面积2.596万亩,其中轻度盐碱耕地2.152万亩,中度盐碱耕地0.4198万亩,重度盐碱耕地0.0242万亩。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土壤改良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等,目前建设进度已达90%。
同时,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目前已完成13.5亿元,今年将全面完工;中央投资1亿元、总投资19.5亿元的青县旱碱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为增加盐碱地利用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强化分级利用,轻度盐碱地以种植旱碱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中度盐碱地推广苜蓿旱作与“5+2”粮草轮作技术,“雨养旱作”苜蓿干草亩产700—1000公斤,亩均纯收益1000元左右。
在旱碱麦产业链发展方面,全市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建成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加工4个体系;研发的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盐碱水多营养层级绿色高效混养技术等5项成果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同时,聚焦强化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引导培育市级以上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成立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创新旱碱麦关键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20余款,26个旱碱麦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为提升旱碱麦产业影响力,我市持续强化品牌打造推广,成立品牌运营公司和品牌管理协会,统筹推进特色品牌管理运营,先后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参加展会或举办专场推介10余次,“沧州旱碱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农展馆成功发布,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稳步提升。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支持,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坚实保障;大力推广农机深松耕技术,构建鼠道构筑技术模式,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盐碱耕地质量等级,让更多盐碱地变为“丰产田”。同时,深化旱碱麦产业发展,加强龙头引领,推动政研银企联动,突出发展旱碱麦品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促进旱碱麦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