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垱村文史馆到《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
张学思:带“银发采编队”留存文化记忆
张学思
今年79岁的张学思是闽侯洋里乡田垱村走出的退休高校教师。不久前,在由他牵头修缮的张旌友古厝中创办的田垱村文史馆正式揭牌迎客,系统展示村貌乡情、文物古迹等。他还带领一支平均年龄超60岁的“银发采编队”,编纂出洋里乡首部乡土文化丛书。
去年11月,洋里乡接到任务:半年内编纂完成《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与其他乡镇不同,全网平台几乎查不到洋里乡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料,闽侯县档案馆、闽侯县博物馆也仅有零星官方数据。面对困境,乡政府想到了张学思这位熟悉家乡历史、热心整理村史的老人。
“这是为洋里文化‘留根’的事,我必须上!”张学思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任务。
紧接着,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仅用两天便召集了15人的采编团队,包括退休教师、文化爱好者、乡贤等,平均年龄60多岁。根据各人的特长,团队被分成实地采风组、资料整理组、摄影组等,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行动”就此展开。
从去年12月初开始,这支“银发采编队”在张学思的带领下,开启了全乡24个村的实地取材之旅。9次大规模全体出动,无数次小规模采风,他们背着相机、笔记本,走村串户,用最传统的方式记录:村民口述的历史被一笔一画记在本子上,古厝、古道、山水用镜头定格,遇到车辆无法通行的古道,便步行进行调查;为了还原洋里美食,他们自掏腰包购买食材,在自家厨房里烹饪拍摄;他们出镜当“模特”,在蜿蜒古道上往返多次,只为拍出游客视角的画面。
张学思说,团队成员的干粮通常是面包,有时一天在外调研的时间超过10小时。所幸,他们得到洋里乡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和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朱勤滨博士团队的帮助。在3个多月里,这支由政府、高校、乡贤组成的队伍,完成了近15万字初稿、超万张照片的素材积累。
初稿完成后,为确保历史的准确性,团队还多次深入村居,与当地老人反复核对细节,并邀请闽侯县博物馆专家协助考证;为呈现最地道的民俗,他们查阅古籍、走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大家都是义务参与,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一提到洋里的历史,每个人都很有干劲。”张学思说,《闽侯乡土文化丛书·洋里》已进入终审阶段,全书分乡情概览、古迹名胜、红色洋里等9个章节,系统梳理了洋里的山水、人文、物产。
张学思的脚步并未停歇,这些素材正为洋里乡创办乡级文史馆提供支撑,让更多村庄拥有自己的“文化记忆库”。(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