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曹政)继今年4月勇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后,北京集聚多方力量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昨天又拿到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短跑冠军。
如奥运会上“百米飞人大战”的高人气一样,100米短跑也是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最受瞩目的项目,参赛选手最多,竞争最激烈。23组90位机器人选手经过预赛、复赛,最终仅4支队伍闯进决赛。
4支队伍中,宇树科技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各占两席。昨天下午4点多,决赛刚一鸣枪,宇树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队的“H1”机器人第一个冲了出来,宇树上海子公司高羿科技的“H1”紧跟其后。两队使用的机器人有两条纤细的长腿,助其大步流星狂奔向前。
赛道上的两台天工也明显比1500米、400米时更有冲劲儿。与宇树“H1”不同,天工不依赖遥控器,凭借自己的视觉能力和全自主导航技术奔跑。正因为全自主奔跑的参赛方式,天工的完赛时长可以乘以0.8的系数,最终以21.5秒的战绩夺冠。
前两日的比赛中,天工在多个项目斩获奖牌,但很多市民和机器人粉丝都期待它能拿下一枚跑步项目的金牌。天工的工程师们悄悄努力,比赛前一天晚上一直调试到半夜。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运动控制负责人郭宜劼透露,前一晚的调试尝试将速度提升到4米/秒。“我们试了几台,发现可以靠这个速度拼一把。”郭宜劼说。
记者在决赛现场看到,有一台天工跑到一半突然摔倒,另一台在冲过终点后也倒了下去。其实,这是因为两台机器人已“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它已经拼到了目前硬件力矩和转速的最高上限!”郭宜劼说。
但技术突破正是在不断挑战极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机器人与今年4月“半马”冠军是同一型号。郭宜劼解释,长跑主要考验机器人的可靠性,重点解决长时间跑步过程中的发热难题,短跑则考验机器人的极限爆发能力、瞬时转速和力矩。
“拿下两个‘全国首次’,是让团队很兴奋的事!”郭宜劼表示,此次运动会上各家赛队竞技的过程加速了人形机器人的进化,未来天工将在好用上发力,赋能更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