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虎生(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现实过程,更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关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中的“体”“用”辩证关系,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蕴含的体用辩证法,对于把握“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何以必须、何以深化,在新征程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在“魂脉”与“根脉”相贯通中把握“体”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理解二者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是关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深刻理解“魂脉”与“根脉”所内蕴的理论特质与价值品性,才能更好把握二者在“第二个结合”中所呈现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贯通,切实把握“体”的统一,从而在相融相通中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达与实践内涵。
二者以其自身的开放包容性统合了不同观念来源的文化差异性,形成了相融互补、相得益彰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同时致力于“改变世界”,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向。“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走向同世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中华文明,为之后传入中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构建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样式与价值认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始终以“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兼容并包的价值理念面对与自身不尽相同的文化思想,进而在融合国内各民族丰富文化内涵、吸纳外来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一体、吐故纳新的文化自觉,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一包容特性决定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必然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二者以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创新,激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活力。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内在融通。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理念本质相侔;马克思主义中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愿景搭建起的“自由人联合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有着共同的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要推进人的个性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社会和谐有着共通之处;等等。这种契合性、融通性为两者结合奠定了前提,是结合的逻辑起点。由此,“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也就得以显明,“魂脉”和“根脉”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两者彼此高度契合而深度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贯通,从而发生深刻“化学反应”,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把握“用”的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具备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形态,也要呈现精神富足繁荣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目标任务赋予“第二个结合”以“用”的旨归,回应了“为何结合”的理论命题、延伸出“结合何为”的时代使命。新征程上的“第二个结合”不能止步于“拼盘式”的简单嫁接,而要在有机结合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双向激活、互相成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以深邃的辩证哲思与博大的思想视野,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唤醒和鼓舞了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依然放射出耀眼光芒与创新特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两个活跃的有机体的相遇。“第二个结合”由彼此契合而可能、因互相成就而必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本土化载体、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化活力,二者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共同焕发时代光彩。这种互相成就关系,本质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实践场域的“用”为中介实现双向激活,生发出既符合中华大地土壤“酸碱度”,又契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确度”的现代文化新形态。
强基固本、互鉴共构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奠定了强基固本、守正创新的依凭与指向。首先,“第二个结合”超越中西之争,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这一意义深远的“结合”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融入现代化,转化为思想、理论、制度的现实力量,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立足国情,更扎根五千年文化沃土。其次,“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之辨,打开了创新空间,实现了思想活跃和文化主动。这一生动具体的“结合”推动中华民族又一次思想解放,破除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最后,“第二个结合”发展深化“以我为主”的自信自立,这一和谐融通的“结合”超越“相互替代”的争论、打破“土洋”的交往壁垒,在贯通互鉴中确立和巩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主动地位,更加深刻地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3. 在“体用贯通”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
在辩证唯物主义视阈下,“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体”的统一和“用”的旨归,并不构成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体用贯通”“体用一如”。这就需要以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为依托,既充分把握“体”又自觉彰显“用”,在明体达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通过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守正与创新、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更好推进“第二个结合”。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作为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决定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统一;而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基本原理反映在“第二个结合”中,要求我们切实做到以实践之“源”养理论之“流”、以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一方面,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联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不懈探索、重大成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赋予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契合当代中国实际、体现21世纪时代特点的崭新内涵;另一方面,回溯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汲取其文化精华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由此,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促进,造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供坚实支撑。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一项涉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关键保障在于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以此为根本遵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巩固文化主体性、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先后产生的“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显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式微。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支撑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征程上,我们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自觉彰显中华文明的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必须准确理解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明确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自古以来的开放姿态、包容胸怀,进而秉持开放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8日 06版)
[ 责编:徐皓 ]
上一篇:高淳抗日斗争红色档案展首展
下一篇:辣椒晾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