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观点
构建以“引才、固才、育才”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城市人才生态系统,是破解城市人才结构性矛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的机制,为城市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推进城市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人才从“引得来”到“留得住”,再到“用得好”的跨越,已成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构建以“引才、固才、育才”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城市人才生态系统,是破解城市人才结构性矛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吸”引才,牢固人才生态系统根基
引才是构建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战略起点和核心环节,它不仅决定人才生态的活力,也直接影响城市科技创新的动力与产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人才生态系统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不足,制约了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构建城市人才生态系统要以引才为根基,通过加强引才机制设计、优化人才服务供给、拓展全球引才渠道,能够有效对接多层次人才资源,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一是以政策“吸”才,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政策引才是实现人才集聚的关键支撑,是提升人才集聚力与承载力的重要抓手。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的综合人才政策。同时,要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人才引进、服务、评估等环节中引入数字化治理手段,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人才服务体系。二是以产业“吸”才,厚植人才价值转化沃土。构建高效运转的人才生态系统,必须强化产业牵引,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应聚焦城市主导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实施靶向化、结构化引才策略。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平台,以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为高端人才提供价值实现的沃土。三是以平台“吸”才,拓展人才成长跃升空间。要加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的优质舞台。完善众创空间等创业支持体系,为青年人才和初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沃土。积极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网络,拓展人才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广阔空间。
以“固”稳才,打造人才生态系统港湾
稳才是构建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和保障环节,是维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点,直接决定人才引进后“留得住、用得好”,更关乎城市能否形成持续积累人才优势。当前,部分城市存在“重引轻留”现象,导致人才稳定性不足,制约了城市创新效能的持续释放。为此,建设系统化、全周期的固才机制刻不容缓。
一是以服务“固”才,夯实人才安居乐业硬支撑。服务是提升人才黏性与城市归属感的核心支撑,是构建稳定持续人才生态系统的关键保障。应构建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高效服务体系,坚持高层次人才“个性化”与“差异化”服务原则,优化“互联网+人才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体验感。二是以文化“固”才,厚植人才认同融入软环境。文化是增强人才城市归属感与精神认同的核心引力,是构建凝心聚力型人才生态系统的重要软支撑。应持续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城市文化氛围,增进新老市民之间的互动融合,打破文化隔阂与身份壁垒。三是以情感“固”才,构筑人才心灵归属暖港湾。着力构建有温度、有深度的情感支持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畅通常态化沟通机制,搭建人才交流联谊、兴趣社群互动、公益参与等常态化平台。
以“培”育才,搭建人才生态系统阶梯
育才是驱动城市人才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支点,是推动人才由“引进”向“成长”转变、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的关键路径。当前,部分城市存在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等问题,难以实现人才供需结构的精准匹配和持续优化。因此,构建健全的城市人才生态系统,要将育才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推动形成引育并重、梯次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以方向“培”才,锚定人才供给与战略需求对接点。精准育才方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城市战略需求深度契合的落脚点。需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区域发展定位及产业升级需求,精准预判人才需求缺口、构建人才能力模型。建立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职业培训联动机制,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储备计划”等定向培养工程,确保人才培养的靶向性与城市发展的前瞻性高度契合。二是以模式“培”才,激活人才能力迭代升级新动能。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结合,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隔阂。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建设开放共享的在线学习平台与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动态更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习文化氛围,推动人才培养向“终身化”“个性化”转型升级。三是以路径“培”才,畅通人才进阶成长全链条通道。拓宽育才路径是打通人才多样化成长通道、激发潜能释放的关键点。健全阶梯式培养支持体系,精准满足不同阶段人才的发展需求。破除身份壁垒,完善人才双向流动与兼职兼聘机制,拓展横向流动与纵向晋升的空间。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下一篇:岩壁上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