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国
一段时间以来,“卷”还是“不卷”屡屡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词。从社交媒体上“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自嘲调侃,到现实生活中不争不抢、随遇而安的“淡人文化”,“差不多就好”的心态正悄然在一些年轻人中蔓延。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探索自我定位的复杂心境。
“内卷”也好,“躺平”也罢,其实都不是完全非此即彼的概念,很多时候会表现为某种动态化、情绪化的心态。对此,我们不应急于贴标签、下结论,而应认真洞察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理性看待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引导青年追求“致今生之饱满”的人生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破解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致今生之饱满”正是立足儒家传统思想展开的必然选择——孔子开辟仁体,孟子开辟出人性善的倾向性,荀子开辟出人性恶的倾向性,孔孟荀思想脉络的形上延展形成了关于心性论和境界说的理论基础,为时人安顿心灵、实现秩序寻找到了根据。“挺立道德主体,开辟价值源泉”的人生取向,激励了一代代人。
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心性论认识自我,以境界说规划人生,以生死论沉思价值。当传统文化的智慧映照现实,“致今生之饱满”的深意便清晰呈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个人一时的得失成败,而在于能否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并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数字经济到绿色发展,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创意,时代为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能。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建设者与开创者,青年理应勇担历史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
“致今生之饱满”不仅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婚恋交友、子女教育……广大青年初入社会,往往会面临纷杂的操心事、烦心事,成长的挑战、生活的压力交织,需要社会各方大力营造尊重青年、理解青年、支持青年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青年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致今生之饱满”的理念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田,化为奋发前行的动力。
“致今生之饱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追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青年一代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这既是时代的召唤,更是青年的主动选择。
青春,当有饱满之姿。最美的青春从来不是在舒适区里的岁月静好,而是在奋进道路上那份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坚韧。愿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在不懈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