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张小满在青海茶卡盐湖乘坐观光小火车游玩时遭遇失控飞来的无人机。
受访者 供图
本应记录美景的无人机,却多次化身伤人“暗器”。近一个月内,青海茶卡盐湖、厦门集美广场相继发生游客被失控无人机划伤事件,“黑飞”乱象再度引发社会关注。2026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正式施行,首次将无人机“黑飞”行为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并予以处罚。这一“硬约束”能否遏制乱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现象】
景区成“重灾区”,失控无人机频伤人
7月22日,游客张小满在青海茶卡盐湖乘坐观光小火车游玩时,被突然飞来的无人机划伤面部。放飞者甚至从行进的小火车上跳下,捡起机器后迅速离开人群。
无独有偶,8月9日,网友“阿二在吗”带女儿在厦门集美一广场观看烟花时,女儿同样被无人机划伤。更早前的2024年12月7日,袁女士与男友在青海东台吉乃尔湖拍照时,遭无人机撞击,锁骨处轻微出血。至今,她一听到无人机螺旋桨的嗡嗡声,仍心有余悸。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景区虽要求游客在服务中心登记信息并签署安全承诺书,但并未核验无人机执照及实名信息,存在明显管理漏洞。以茶卡盐湖为例,虽然地域空旷,但暑期人流密集,景区内观光火车等区域也无明显禁飞提示。无人机飞行高度和范围难以精准控制,一旦在人群上方失控,极易酿成伤害事故。
“最大隐患就是‘黑飞’。”长沙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丁勇直言,不少飞手既未实名登记,也未办理飞行许可,甚至在明令禁飞的景区私自操作。“一些人安全意识淡薄,在人员密集区盲目起飞、超视距飞行,甚至挑战复杂气象,这些都是事故的根源。”
记者还了解到,不完善的禁飞标识、缺失的监控设施,以及不足的安全宣传,均为无人机“黑飞”提供了可乘之机。
【政策】
新规落地,“黑飞”将受严惩
2025年6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法律,首次将无人机“黑飞”行为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给予处罚。
此次修法填补了长期以来对无人机“黑飞”行为缺乏明确处罚依据的法律空白。根据修订后的法律,违规飞行“无人机”这类行为被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纳入处罚范围,从此在禁飞区放飞无人机不再只是“违规”,而是可能面临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追究的违法行为。
湖南万和联合律师事务所李健律师分析称:“新规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以往对于无人机‘黑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处罚标准,导致执法难度较大。现在新规明确了‘黑飞’行为的违法性质,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加大对‘黑飞’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公共安全。”
【解读】
多管齐下,共筑安全防线
景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是无人机“黑飞”事件的高发地。业内专家表示,景区方面应完善禁飞标识,增设监控设施,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引导,明确告知禁飞区域与相关规定,从源头上杜绝违规飞行行为。
“景区可以与无人机协会合作,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游客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丁勇建议,建立飞行报备制度,对经批准的无人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飞行安全可控。
此外,警方则需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飞行的无人机进行及时查处,依法依规追究机主责任,形成有力震慑。湖南万和联合律师事务所李健律师提醒:“受害者在遭遇无人机伤人事件时,要保留好肇事无人机,特别是要清晰拍下机身上的序列号(SN码)和实名登记二维码,同时拍摄现场环境和自身伤情,及时报警处理。警方可依据这些信息在全国统一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上查询到该无人机的实名登记所有人信息,为受害者维权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