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董颖
七八月的午后,黄山顶上的观景台像一口沸腾的铁锅。汗流浃背的游客们举着手机,在蒸腾的暑气里争抢着拍摄云海的瞬间,防晒霜混着汗水在脸颊上画出蜿蜒的痕迹。与此同时,迪士尼乐园的排队区里,遮阳伞组成的彩色丛林下,家长们背着塞满冰水和换洗衣物的背包,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还要等待多久才能坐上过山车……
这些场景每年夏天都在重复上演,构成一幅矛盾的图景:明明被高温、人多折磨得疲惫不堪,人们却对暑期出游怀揣着不变的热情。
这种集体性“自讨苦吃”背后,藏着当代父母的用心良苦。在电子屏幕占据童年的时代,父母们试图用肉身丈量世界的方式,为孩子构建真实的感知坐标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父亲指着飞天的飘带告诉孩子“这就是丝绸之路的风”;青岛的栈桥上,母亲让海浪漫过孩子的脚踝,感受“地球自转产生的潮汐”。这些在高温中完成的知识传递,远比空调房里的平板电脑更有触感。成年人用疲惫换取的,是将生命经验通过共同的身体感受传递给下一代的可能。
旅途的疲惫本身,正在成为珍贵的亲子情感货币。凌晨四点排队看日出的难忘体验,暴雨中共享的一把伞、延误航班时在机场长椅上的相拥而眠,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避之不及的狼狈,在旅行语境里都转化成了值得珍藏的叙事素材。亲子关系也在这共同体验的熔炉里,经历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父母对孩子感受“真实连接”的期待。在虚拟社交泛滥的当下,拥挤的景区反而成了重建人际关系的特殊场域。陌生人间递来的一张纸巾,旅伴共同搭建帐篷时的默契配合,甚至排队时因插队引发的短暂争执,都是比微信表情更鲜活的人际互动。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带着对世界的好奇走向远方。暑期游最珍贵的礼物,或许是让孩子明白: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更藏在山间的晨雾、古城的石板路、异乡人的笑容里。而父母在汗流浃背中陪伴的每一步,都为孩子的生命旅程埋下勇敢与热爱的种子。当多年后孩子回忆起某个炎热的午后,父母为他买下一个融化的冰淇淋,那份甜腻里混着的汗水味道,终将成为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所以,抱怨着“又累又热”的家长,转身就会在朋友圈晒出旅行视频。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暴露了暑期游的本质:它不是一场舒适的度假,而是一次带着仪式感的精神迁徙。暑期游的价值,从来不在“花了多少钱”“去了多少地方”,而在“和谁一起”“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夏天,无数家庭仍行走在亲子游的路上。累是真实的,但那些藏在疲惫里的收获,正让这场旅途超越“游玩”本身,成为亲子间共同成长的独特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