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学校与‘鲁迅艺术学院’是一个母亲抚养培植同胞的亲兄弟。”鲁迅艺术学校(下称“前方鲁艺”)教务主任牛犇在1940年4月出版的《鲁艺校刊》创刊号中刊文指出。而这一论断,恰恰昭示了抗日战争期间,位于大后方陕西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延安鲁艺”)与前方鲁艺共同书写抗战凯歌的光荣历史。
毛泽东主席为延安鲁艺师生作报告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在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1938年4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大后方应运而生。鲁艺成功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一大批经典文艺作品。
193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朱德总司令从华北前线回来参加会议,与中央领导就前方战事和军民缺少精神食粮,需要大批文化干部和文艺作品的情况交换了意见。毛泽东主席也在延安鲁艺鼓励文艺战士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工作和斗争中去。
此后,中央为加强华北敌后文化工作及文艺干部的培养,从延安鲁艺等单位分批选派了部分干部和学员,李伯钊、陈铁耕、朱杰民、伊林等人以及鲁艺木刻工作团、抗大文工团、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实验剧团、鲁艺民歌研究会等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历尽艰难来到了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并于1940年1月1日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正式成立鲁迅艺术学校,简称“晋东南鲁艺”或“前方鲁艺”。
前方鲁艺正式成立以后,下设有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其美术系的木刻版画作品《军民合作》《开荒》《保卫家乡》等在根据地引起强烈反响,争购一空。音乐系则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鲁艺唱响了太行。戏剧系则在这里排演了大型活报剧《庆祝百团大战胜利》、话剧《阿Q正传》、《雷雨》等,丰富了军民生活。
前方鲁艺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前方鲁艺曾经是八路军文化抗战的主战场,被称为“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敌后文化抗战指挥所”。这里作为抗战时期文艺战线上的重要力量,以笔当枪、以文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在下北漳办学时间较短,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在抗战和解放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9月,前方鲁艺并入延安鲁艺;1943年4月,延安鲁艺并入延安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部分鲁艺师生参与组建了中央戏剧学院,原来的音乐系发展成为今天的沈阳音乐学院,美术系发展成为今天的鲁迅美术学院。
以“鲁艺”为名的兄弟院校,从大后方的陕西延安,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胜利凯歌唱遍了山西的太行山下。
起点新闻记者 刘望
审核 贾存真 张建成
编辑:呼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