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思考·快与慢》的第33章讲的是“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为了说明这两种评价的区别,这里先看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有个人去二手书店去淘一本字典,首先就看到第一本,有10000个词条,有九成新;买家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不过很快,他就看到了另一本书,出版年份是相同的,但是有20000多个词条,只不过封面破破烂烂的,正文部分则狠心。两本书价格相同。
在第二本没有出现之前,第一本字典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足够新,但是当第二本字典出现的时候,比较之下,第一本就没有那么值钱了,因为与封面比较起来,还是内容更加重要。只不过,在孤立地看第一本的时候,其内容上的缺憾是没法被感受到的,而只能看到外表的完整和精美。
这个“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经常会受到案例数的影响,如果只是盯着一个案例看,或者说所有的经历都是相同的事情,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那么也容易陷入“单一评价”中,不会从多维度来看待一个事情。用在价值评估里面,也就容易对某个资产进行错误定价。
多维度往往都需要“比较”,也就是参照物,这也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基本条件,没有参照物就难以做出评价。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进行“估值”,所有的估值方法都是“相对”的,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有些跟债券或者无风险利率比较,有些则是跟其他股票或者同行业股票比较。
“综合评价”也就是那么来的,需要把不同的东西拿过来对比,如果只是看那么一两只股票,就不可能有“综合”的说法,很多时候考虑不周,也往往是因为参照物不够,没有第二本字典,就不知道第一本字典的不足的地方。在评估一家股票的投资价值的时候,也不能够局限于一家公司中,整天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即便是研究得再深刻,也难以摆脱偏见的影响。
当然,“比较”需要客观的角度,而不能只是根据主观的偏好,比如,如果有一本字典对于某个人来讲有特殊的回忆,那么这本字典的价值就加了些主观的偏好在,也就难以公正。在股票市场,经常不会出现明显的“情感”色彩,毕竟现在的股票是一个“虚拟”的物,但是依然会有类似的东西,比如过去的持股盈亏、持股体验等等,然后就容易带来“一念之差”。
股市中最不可低估的就是“一念之差”,所以如果是想法飘忽不定、想法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最后就基本很难赚到钱,而且很快就会见效。“市场先生”的情绪阴晴不定,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在里面,决然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