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玉
8月6日清晨,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十三师黄田农场朝阳社区居民李玉莲家中铺着红宣纸的木桌上。只见李玉莲坐在桌边,手中的剪刀开合如蝶,不过片刻,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便显露出灵动的轮廓。
李玉莲与剪纸的缘分,始于童年时在妈妈和外婆膝下的耳濡目染。“那时看外婆剪窗花,红纸在她手里转几下,就变出花鸟鱼虫,太神奇了。”李玉莲回忆道,从此,她便与这门手艺结下不解之缘。
李玉莲对着老画报上的纹样一遍遍临摹;剪刀磨破了手指,贴上创可贴继续练;为了掌握“阴刻”“阳刻”的精妙技巧,她曾对着一片树叶观察半天,只为复刻出叶脉的自然纹理。
“剪纸看着简单,其实讲究‘稳、准、巧’,一剪子下去不能回头,就像人生,每一步都得踏实。”李玉莲说。多年来,她剪了上千幅剪纸作品,包括各类动物图案、传统吉祥纹样等,每一幅作品都藏着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黄田农场的街坊邻居都知道,李玉莲的剪刀总为喜事“开刃”。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只要上门说一声,她准会提前几天备好红纸,剪上几对红双喜、一对戏水鸳鸯,再配上展翅的凤凰,红色的图案贴在新房里,添了喜气,也暖了人心。她总把剪好的作品用红纸包好,亲手送到邻居手里,再笑着推辞对方的谢礼:“大家伙都是邻居,这点忙算啥?剪纸本就是传递欢喜的,能让大家高兴,我也开心。”
近些年,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李玉莲心里不是滋味:“现在的孩子玩电子产品比较多,能静下心来做手工的少了。”
3年前,李玉莲主动找到朝阳社区居委会,提出想要开办免费剪纸小课堂:“我没啥大本事,就想让孩子们知道,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有多美。”这一想法得到了社区的支持。
如今,每周六下午,社区活动室总是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李玉莲的课从不讲枯燥的理论,而是从剪“福”字、小动物入手,让孩子们在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剪纸的魅力。遇到手笨的孩子,她会握着他们的手一点点教;看到有创意的作品,她开心极了:“你看这孩子把兔子耳朵剪得歪歪扭扭,反倒有股机灵劲儿!”
五年级的杲雯雯曾经是个“坐不住”的小女孩,如今却能专注地完成一幅窗花作品。“李奶奶说剪纸要有耐心,我现在做数学题也不着急了。”杲雯雯说。
几年来,李玉莲教过的孩子超过200人,用过的红纸能堆满几大箱,却从未收过一分钱。她总是说:“看着孩子们眼睛里的光,比啥都值。”
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的深耕,李玉莲的多幅剪纸作品被选送到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以及疆外省市参展。今年1月,她的剪纸作品《金蛇纳福》荣获“2025年金蛇迎春·全国剪纸精品展”二等奖(银剪刀);今年5月,黄田农场场史陈列馆成立,她的多幅作品被列入其中。
“能让更多人看到剪纸的美,这手艺就不算‘藏在深闺’了。”面对参观者的称赞,李玉莲总把功劳归于传统本身,“它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贝,我只是个‘传声筒’。”
上一篇:铁路货运忙 经济活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