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持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待人以诚的品牌理念,始终用产品实力说话,才能长久“理”好顾客的心。
“别叫我老板,叫我主理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主理人”一词流行起来,代替了很多行业原有的称呼,甚至成为年轻经营者之间的“身份暗号”。不管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咖啡店、奶茶店,还是文创街区的潮牌店、小酒馆,抑或小剧场、民宿等文旅业态,其经营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主理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这股风潮的流行,折射的是青年一代日益高涨的主体意识。年轻人不再安于“打一份工”的循规蹈矩,他们渴望突破传统雇佣关系的框架,期待从工作中找到“独立、创新与自我价值”的交集。通过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他们也将对生活的热爱,具象化为可供他人体验、分享的独特消费场景。
在“主理人”们的奇思妙想驱动下,原本寻常的街边“小店”焕发出新的生机,多业态融合成为可能——民宿不仅是游客晚上睡觉的地方,还能体验种植、学习茶艺;咖啡店不仅供应各色饮品,还提供咖啡烘焙、制作等学习课程;还有人玩起“日咖夜酒+小剧场”的组合——白天是飘着咖啡香的休闲空间,晚上切换成有脱口秀、即兴戏剧演出的小酒馆,一个商业空间,可以有多种定义。
“主理人”从名称流行到群体兴起,也标志着年轻人对“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认同。有分析指出,赋予年轻人“主理人”的角色认知,能有效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欲望,加深与所创品牌的深度绑定。在一些创业者眼里,成为“主理人”更像是一条“靠能力实现自我”的上升通道:无需过分依赖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与人脉,只要怀揣创意并勇于实践,就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成为“主角”。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从业者还搭建起基于趣缘社交的青年社群。不同于传统商业“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易关系,主理人更擅长用“同频理念”聚拢人群。正如一位唱片店主理人所言:“主理人商业不仅仅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的传递。”当消费者因认同理念而聚集,从单纯的购买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建者时,具有黏性的青年社群便能自然形成。
然而,热潮之下,“主理人”的身份光环也开始被注水稀释。有网友调侃称:夜市里卖烤串的,贴上“酱香炭火设计主理人”的标签,就能坐地起价;小区门口卖牛肉面的,改称“碳水重构分子料理主理人”,碗里的牛肉反而少了。在现实中,有些小老板摆出“手作茶饮主理人”的概念,就敢把普通奶茶卖到几十元一杯,说明这种批评并非凭空而来。
此外,“主理人”的身份认知,也让一些年轻的经营者在面对顾客的态度上出现了偏差。对于部分小店主理人“只接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宣言,有高赞网友点评说道:“你可以不把顾客当上帝,但你不能把顾客当抖M。”这些“伪主理人”的共同点是:只有时髦的身份标签,没有与之匹配的产品品质和理念——他们既欠缺品牌规划意识,也不理解“用心经营”的创业核心价值,只是把“主理人”当成满足虚荣心、收割流量的捷径。
对创业者来说,相比语言概念的包装,更重要的是产品与服务是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期待。一个真诚的经营者,即便只称“老板”或“摊主”,也能凭借实实在在的品质和用心赢得尊重;反之,若是徒有“主理人”的华丽名头,服务却辜负消费者的期待,再好的包装也终将门庭冷落。
随着“主理人”被编入各类讽刺段子,一些年轻创业者反其道而行之,转而用上“朴实无华枯燥”的称呼。有咖啡店主理人开始自称“洗杯子的”,有犬舍主理人声称自己是“养狗的”。他们通过调侃、自嘲降低表达姿态,把注意力回归到产品本身,实质上也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叫我主理人”,装吗?称呼固然映射着社会心态与商业形态的变迁,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始终如一。只有坚持精益求精的服务态度、待人以诚的品牌理念,始终用产品实力说话,才能长久“理”好顾客的心。
撰文/王钟的
编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