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会晤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核心议题在于俄乌冲突:双方如何谈判?如何解决这场战争?
2021年,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后立即赴瑞士与普京会面,当时所有人都在讨论所谓“联俄抗中”,讨论得像模像样。而在本次阿拉斯加会谈前,类似论调再度甚嚣尘上。而这类讨论背后的逻辑是一个经典难题:老鼠如何给猫系上铃铛?
所有人都能设想到铃铛系上猫脖子后会发生什么?但在外交实践中,永远卡在这一步:铃铛究竟由谁、如何系到猫的脖子上?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审视今天的美俄关系,无论是2014年还是2021年的美俄会谈,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美国愿意为达成其宣称的战略宏图付出多少代价?此处的代价并非口头承诺,亦非金钱或其他可交易的物资,而是土地,是领土——主权国家最核心的价值。
实事求是地说,对领土的有效控制,主要依靠军事手段实现,至少在西方社会的实践中如此。而非武力的和平手段——无论外交、法律或政策——其作用在于实现对领土有效控制后,对既成事实的追认。
2021年普京开出的条件其实非常明确:美国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并付诸行动,即取消因此事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制裁。这套逻辑在西方国际法理框架内具有自洽性。然而对美国而言,其面临的所有问题均涉及一个关键前提:如何定义俄罗斯这个国家?若将俄罗斯定位为美国的敌人,就不可能认同并接受此种解决方案。
普京与特朗普在机场握手 视觉中国核心议题并未突破,但普京外交素养完胜
本次阿拉斯加会谈,双方的核心议题同样聚焦俄乌冲突。有观点认为美俄都希望解决冲突,不愿其持续下去。这点没错,但双方的角色站位、诉求、认知及预期截然不同。俄罗斯是直接参与者和当事方,其所谓“解决并结束俄乌冲突”的实质含义是锁定胜利成果,达到克劳塞维茨所言的“战争停止点”。这正是我先前指出的,此战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停止点。
当俄罗斯不想再打的时候,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说服对方不打。何谓“说服”?俄罗斯打到所占领土已足够时,“OK,我就要这些地了,你需要同意我的方案”。但凭什么?
姑且不论军事层面,除非在军事与经济上对方已无力拒绝(即被彻底耗尽),但其仍可在外交与政治上不予接受,进行政治、法律层面的拒绝,让俄罗斯持续消耗下去。只要消耗时间足够长,俄罗斯要么有能力在长期消耗中获取更大收益,要么在时间足够长后,收益归零,甚至成为负战略资产。
普京知道当前并非“及时止损”,而是“落袋为安”。他要美国正式承认其对所占领土的控制权。为此他愿意当面与特朗普商讨此事。
那么,特朗普手中的筹码是什么?目前看来较为清晰,就是他上任初期宣称能通过一个电话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的方案——所谓的“领土交换方案”。该方案要求俄罗斯在相关区域(不仅限于哈尔科夫和苏梅方向,还包括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方向)做出有限度的领土让步。例如交换核电站控制权、水坝控制权等。
俄罗斯已通过国内宪法程序将扎波罗热与赫尔松两地确立为俄罗斯领土,因此不可能做出实质性让步。这便导致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局面:峰会极尽奢华,仪式隆重,细节拉满,却千好万好,只有一点不好——原计划会谈6至7小时,实际仅持续2小时47分钟,时间缩水一半以上,此其一。
其二,原定安排是双方派出5人团或6人团,先进行一对一会谈——普京与特朗普,仅加双方翻译共4人,采用交替传译。结果最后一刻,一对一改为三对三(实为四对四),原因在于美方不允许特朗普单独会见普京。若以8人参与计算,总时长约180分钟,平均每人发言时间仅约20分钟出头(扣除交替传译时间,实际每人发言约10余分钟),基本只够各自阐述立场。
随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控场比较混乱:作为宾客的普京发言时间约8分钟,东道主特朗普仅3分钟出头,前者时长是后者一倍以上。普京借此机会做了一个俄罗斯立场的宣告,把外交场合得分全部拉满;而特朗普那一侧则没有干货、也没有拿出可以进行实质性交换的筹码。
首脑会谈最终以三对三的形式进行 视觉中国普京展现出的外交主动性和对节奏的把控体现在多个细节,比如不介意与特朗普同乘一车。特朗普也费了心思:拉手上有一次小的较量,会场布置方面有红地毯和阿拉斯加元素,空中有B-2和F-22。会后虽举行了联合记者会,但取消了午餐安排。在记者会结束与普京登机离开之间,插入了一个环节:没有特朗普陪同,普京独自前往阿拉斯加一处纪念二战时期苏联阵亡飞行员的墓地,在每个墓碑前单独献花、单膝跪地祈祷,仪式感十足。
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附近,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理查森堡国家公墓向二战期间根据租借法案在阿拉斯加训练或运送美国制造飞机至东线时牺牲的苏联飞行员墓地献花。
总体而言,此次峰会在核心议题上未取得突破,但为美俄首脑外交打开了一个口子。从这个口子可清晰观察到:俄罗斯领导人在外交场合的驾驭能力、提出方案的能力、与美国博弈的能力,显然远高于其美国同行及其团队,差距相当可观。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结论。
第二点,特朗普虽然强烈渴望与普京推进首脑外交,但其外交素养——对外交的认知与理解,若说不及格可能过于刻薄,但确实仍处于比较入门的阶段。他懂得如何营造气氛、摆排场、突显仪式感拍照“出片”、坚持举行联合记者会。这些宏大场面令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就外交的实质内容层面而言,特朗普尚处于入门阶段。在第二任期内,他有多少时间来完成首脑外交方面的“入门”,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点,展望未来的美俄首脑外交,普京已表示邀请特朗普访问莫斯科。对特朗普而言,这将是一次历任美国总统未曾有过的风光之旅。但对于此类峰会外交,我们不应以常理揣度,也不能以中国学者基于深厚实践与研究经验所形成的、注重实质内容的首脑外交进行类比。本质上,对特朗普而言,此类首脑外交更侧重于拍照、合影、获取新鲜体验、彰显个人魅力,满足一位缺乏直接外交经验的地产商人对宏大外交场合的向往与憧憬,实现一种朴素愿望。其作用大体如此。
对中美俄战略关系的影响
至于众人关心的中美俄战略关系或其他国际宏观力量对比的变化,本次峰会可称为一场“如会”。
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联合记者会一方面,俄罗斯的立场始终建立在对自身战略地位的清晰认知基础上,呈现“待价而沽”的状态。当然,俄罗斯也很明确:最终决定其行为与站位的,唯有俄罗斯国家利益。为此,普京不惜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弹性与韧性。
另一方面,此次峰会所谓的“如会”,表现在特朗普并无“化腐朽为神奇”的水晶球——有些问题谈不拢就是谈不拢,谈不拢后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解决不了,某些关系不会改变就是不会改变。大家对此可保持充分的战略定力与信心。
第三点,关于俄乌冲突:当前迹象显示,冲突已开始朝向收尾或外交解决的方向发展。尽管未能达成方案,但美国不愿在俄乌冲突中继续无谓沉溺下去耗散自己的态势已表露无遗。这种态度本身将对冲突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显著影响乌克兰与欧洲的认知。
从俄罗斯角度看,其目标显然在于坚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致力于将战场上的有利态势转化为实质性成果,并最终以书面条约形式稳定固化。
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比战场解决问题更为复杂的难题。坦率地讲,俄罗斯目前尚不具备足够能力、资源或优势地位,以诱导、压制或消耗美国完全接受其要价。因此,未来我们可能看到俄乌冲突继续以一种不符合美国、乌克兰甚至俄罗斯自身预期的方式延续一段时间。当然,俄罗斯可能在其中占据相对有利的战术位置。
至于乌克兰与欧盟,如同此次美俄首脑会议期间,他们只能远距离焦虑观望与等待,无法上桌,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或许可以有限度地约束美国,不要无条件出卖他们的利益。
这是一场大型地缘政治秀,显示了美俄双方都有清晰的地缘政治目标,两国对于达成各自目标所需要的实力依然不足。特朗普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总统,但他无法化腐朽为神奇。在本次会议之前,俄罗斯总统与我国领导人通话时,中方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判断:“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此言值得各方铭记、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