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记者|张家民
近日,不少市民在梅江公园等地发现,一些树干上“长”出了蚕蛹状的白色“小兜兜”,但里面并没有完整的蚕蛹或蚕蛾,只有一些细小的蜂类飞进飞出。它们并非装饰物,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生物容器”——柞蚕茧,里面寄生着害虫天敌“周氏啮小蜂”。我市今年6月底至9月底计划繁育并释放约4亿头周氏啮小蜂,目前已释放约2亿头,通过“以虫治虫”构建绿色防控体系。
以上图片摄影:张家民
白色“小兜兜”藏着防虫“神器”
“这是人工钉在树上的‘柞蚕茧’,是防治林木害虫的‘生物容器’。”市城市管理委“树医生”团队负责人陈晓霞对此解释道,茧中的柞蚕蛹富含蛋白质,原本在一些地区是食材,但在我市,它被用来繁殖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柞蚕蛹只是宿主,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工‘植入’的周氏啮小蜂。”这种体长仅约1毫米的小蜂是“以虫治虫”的典型代表。每只柞蚕蛹内可繁殖出约5000只周氏啮小蜂,小蜂孵化后会主动寻找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或蛹,将卵产在其体内,通过寄生逐步削弱害虫种群。
和平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表示,该区在重点道路、小区、公园投放的柞蚕茧繁殖出约1000万头周氏啮小蜂,防治效果明显。
多路“天敌部队”围剿顽固害虫
据介绍,我市已记录的昆虫种类多达1237种,其中害虫有544种。目前,美国白蛾、槐蚜等高频发生,危害严重。
近年来,我市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除了大规模应用周氏啮小蜂对抗美国白蛾外,还引进斯氏线虫、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部队”,用于防治木蠹蛾、天牛等蛀干害虫。
陈晓霞说,针对破坏力极强的天牛,我市引入管氏肿腿蜂展开“定点清除”。这类蜂被投放至树木后,能够通过树干内部的“虫道”精准找到天牛幼虫,释放毒素使其麻痹,随后吸取其体液为自身补充营养,并在幼虫体内完成产卵,形成完整的生物防控链条。
“智慧防虫”多路出击 城市护绿环保高效
除了“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手段,我市还引入多项智慧防虫技术,在精准性、环保性和操作便利性方面不断升级,让林木病虫害治理更科学、更可持续。
例如,针对蛀干类害虫的幼虫,普遍采用“根施药剂”或“树干注射内吸熏蒸剂”进行精准防治。所谓“树干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入树体,借助树木自身的蒸腾作用,将药液输送到各个部位,实现系统性防控。此外,我市还同步通过注射方式为树木补充营养液,以增强树势,提高其自身抗病虫能力。
近年来,针对树木病虫害,我市持续推广无公害可持续防控策略,目前主要采取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物理防治主要是剪除虫枝网幕、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捕、草把诱蛹、阻隔带等。生物防治则以释放天敌昆虫为核心。在化学防治方面则严格选择对人畜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最大限度降低对土壤、水体及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辍学的00后,正在扎堆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