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8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文|夏云
01
当“邻居”是世界首富
假设有一天,你正在厨房里煮面,突然听到隔壁传来消息——“扎克伯格买下了你隔壁的房子。”
他虽然不是世界首富,但2025年4月《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显示其以2160亿美元(1.57万亿人民币)财富位列第二,
你第一反应可能是:发财了!
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房产广告上写着:“距离Facebook创始人宅邸仅一步之遥”?房价肯定直线上涨,朋友圈炫耀一波,未来出手必然有人抢着买单。
然而,如果你真住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新月公园社区,你就会知道——这事的结局,很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02
梦中情社区,迎来一位“沉默的巨人”
几十年来,新月公园社区一直是加州精英家庭的理想住址。医生、律师、高管、斯坦福教授们在这里安家,房屋风格多样——手工宅邸、小巧小屋、绿树成荫的院子。
街坊之间亲密到什么程度?每年一次的街区派对,大家带着孩子、端着自制的甜品,在草坪上热闹到深夜。
然后,14年前,马克·扎克伯格搬了进来。
他没怎么露过面, 但他的存在却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更准确地说,是渗透到社区的土地、空气和噪音之中。
03
一场1.1亿美元的“地产吞并战”
扎克伯格的购房操作,不是“买一套”,而是“买一片”。
第一栋:2011年入手,一栋500平米的老宅,地标级建筑,离Meta总部只有5公里。
接着:2012年、2013年连买四栋,L形包围自家主宅。
之后:2022年起又开启狂扫模式,在15个月内再买六栋。
报价呢?有的直接给到市场价的两倍、甚至三倍。卖家签保密协议,交易悄无声息。
到今天,他至少买了11栋,花费超过1.1亿美元。
如果把社区地图摊开,你会发现他的房产像一块拼图一样,把周围的邻居“镶嵌”在中间——有的人家三面都被他的地产包围。
04
不是豪宅,是“亿万富翁的蝙蝠洞”
在他的建筑群里,除了主屋和客房,还有:
私人匹克球场
水力地板的泳池
高到看不见的树篱
一栋专门用来开派对的空屋
甚至地下650平米的空间,邻居们叫它“地堡”
施工持续了八年,卡车、吊车、钻机日夜轰鸣。车道被堵、轮胎被扎破、后视镜被撞掉,成了常态。
有邻居说:“我们家就像住在永远完工不了的工地旁边。”
05
监控、保安与消失的街坊关系
除了施工,邻居们还感受到了另一种“存在感”——监控和保安。
摄像头能拍到邻居的院子
保安坐在车里,有时拍照、有时盘问行人
派对来了上百人,街道直接被占
曾经热闹的街区派对,如今规模缩水,扎克伯格不参加,只是派辆冰淇淋车来象征性露个面。
有邻居苦笑:“我们试图欢迎他加入社区,但每次都被婉拒。现在我们送礼,他送降噪耳机。”
06
那么,房价到底涨还是跌?
从直觉上看,隔壁住了世界首富,你的房子标签感、地理故事性都拉满了。房地产经纪人恨不得在广告里加一句——“距离扎克伯格家仅10米”。
可现实很骨感。
在新月公园,扎克伯格周边的几户人家反而更难卖出房子——原因很简单:
潜在买家怕噪音、怕施工
社区交通被施工车辆占据
巨额安全团队和隐私屏障,让普通人有“被监视”的不适感
购房者担心未来继续被高价收购逼迁
一些房地产专家表示,这种“超级邻居效应”在短期内可能推高周边估值,但长期看,交易量会下降、议价空间增大,因为买的人变少了。
换句话说——不是房价涨不动,而是房子卖不动。
07
这不是个例
在美国,类似的“亿万富翁邻居效应”并不少见。
谷歌联合创始人在旧金山买下整条街,周边居民抱怨生活空间被侵占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华盛顿扩建豪宅,引发周围堵车和噪音问题
硅谷不少社区被科技巨头高价“扫地出门”
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
巨头的钱,并不是在“抬高”整个社区,而是在“重塑”社区。
原本的邻里氛围、生活节奏,都会被改变,甚至消失。对一些人来说,这种代价大到无法用金钱衡量。
08
如果换成中国,会怎样?
设想一下,如果扎克伯格的“中国分身”——比如某互联网首富——在你小区买了三套连在一起的房子:
小区施工三年不断
出入口天天停着保安车
物业按他的需求更改规则
你的小区业委会会议上,永远有“特殊议题”
短期内,可能会有“名人效应”带来关注度,但你会发现,住得不舒服的人,会比冲着“首富光环”来的人多。
09
出人意料的结论
所以,当世界首富买下你隔壁的房子,房价的走势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一路飞升”。
它可能是这样的曲线:
消息曝光 → 媒体报道 → 热度上涨 → 市场预期上调
2. 施工、安保、交通影响 → 潜在买家犹豫
3. 交易量下降 → 价格增速放缓甚至回落
4. 社区氛围被改写 → 房产价值重新被定义
最终,赢家只有一个——那个有钱到可以买下整个街区的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