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以成“坦途”?——看司法护航世遗石碑回家路
创始人
2025-08-16 17:23:28
0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其22处遗产点之一的顺济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2025年仲夏,泉州申遗成功四周年之际,顺济桥迎来一位特殊“归客”——一块流落民间的清代石碑。这块从露天“石桌”重获新生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不仅承载着在地文化记忆,更见证了福建法院创新司法守护历史文脉的实践。

石碑身世之谜揭晓

石碑的发现源于一次机缘。2019年,正处于泉州申遗的关键时期,为完善申遗项目故事体系,泉州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搜寻散落民间的文化遗珍。彼时,一条来自热心群众的线索传至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鲤城区开元街道某经营场所内,放置着一块疑似顺济桥遗失的花岗岩石碑。

据该场所负责人王永宏介绍,此石碑是其父亲遗物,长期露天摆放,充当茶桌使用。

它究竟是普通石桌,还是珍贵遗存?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专家苏志明火速带队前往鉴定。经测量,石碑高近3米、宽近1米、厚约10厘米。专家们经反复比对确认,其碑文内容与《晋江县志》收录的清道光元年(1821年)“萧汉杰《记》”高度吻合,清晰记载了1777年至1819年间四次修缮顺济桥的史实。“顺济桥历史上多次重修,《晋江县志》收录了五篇明清碑文,此次发现的石碑是现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苏志明指出,“其发现填补了顺济桥历史研究的空白。”

最终,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正式鉴定确认:此碑为清代顺济桥修缮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见证。

“归途”一波三折

鉴定结果让这块“石桌”瞬间成为无价之宝。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随即与王永宏展开协商,希望促成石碑回归公共文化序列。王永宏虽最初表达了归还意愿,但在后续具体协商中,双方产生了分歧。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迫切希望石碑早日“归位”。苏志明强调:“石碑若能回归桥头原位,既能向公众传递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能使世界文化遗产的呈现更加完整。”

而对王永宏而言,石碑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情感:“这是父亲的遗物。若要归还,需与身在国外的姐姐商议,无法仓促决定。”连番劝说反而让王永宏产生了抵触情绪,石碑归还事宜一度搁浅。

眼看协商陷入僵局,文物流失或损坏的风险骤增。为确保文物安全,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动联系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寻求通过法律途径化解争议。泉州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几位法官详细了解情况后指出:“石碑具有显著的公共文化属性,私人保管条件难以达到专业文物保护标准,且存在安全隐患。”经过讨论,他们建议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向法院申请诉前行为保全措施。

然而,诉前行为保全虽常见于民事诉讼领域,但用于文物保护却面临多重程序性挑战:紧急情势的认定、保全措施的精准性把握、后续执行的保障等。“如何在短时间内平衡法律要求与实践操作?”该庭法官黄熠坦言,运用诉前行为保全保护世遗文物存在现实难点。

“归途”终变“坦途”

尽管面对程序性挑战,法官们深知文化遗产保护责无旁贷。

为防止文物流失或损坏,泉州中院与文保部门经反复沟通协调,最终推动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向具有管辖权的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提出诉前行为保全申请。

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负责人、鲤城区人民法院古城人民法庭庭长郭昕婕分析指出,文物归属问题往往因年代久远、证据缺失而审理难度大、周期长。过度执着于“谁拥有”,反而可能模糊更根本的核心问题——文物是否安全?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物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超越权属之争来保护文物本身的安全和价值,才是对文物最大的保护。”她强调。

今年1月,海丝巡回法庭经审慎研究,在本案文物权属争议未决的情况下,依据“紧急保护优先”原则,参照知识产权的“行为禁令”以及反家暴司法实践中的“人身保护令”思路,依法作出裁定:要求王永宏立即对其持有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采取保护措施;禁止改变石碑原状;禁止迁移、转让、抵押、质押及运输出境。法庭同步开展保全执行,确认了文物位置,并向王永宏送达裁定,明确告知其法定义务。

法院的及时介入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转机。考虑到王永宏曾表达的归还意向,泉州中院与鲤城区法院共同研判后,确定了“以调解促成回归为主、司法强制为保障”的处置方案。在司法机关积极协调和各方的通力合作下,2025年2月,王永宏与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签署协议。

至此,这块承载厚重历史的石碑,历经波折,终于圆满回归其应有的文化坐标。

此案成为福建法院织密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网的生动范例。据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陈晓军介绍,本案拓展公益诉讼主体、保障善意保管人权益,具有多重创新价值。

福建省现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31处。

为守护好历史记忆与文脉乡愁,福建法院创新机制,先后设立土楼法庭、古厝法庭、海丝史迹与遗产保护巡回法庭等,有力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与法治化水平。

目前,全省共设有3个遗产保护巡回法庭、9个专门合议庭,并在世界遗产地、文化街区、古村落、生态保护区设立了140个司法服务点,形成覆盖广泛的保护网络。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所言:“司法服务点下沉专业力量,有效激活了‘沉睡的文物’。”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时殷殷嘱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法治“接力”从未缺席。

“苍官影里,古桥遗珍”。这块石碑的归途,不仅实现了物理坐标的复位,更是法治文明对历史文脉的深情致敬。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记者:刘莉 | 通讯员:陈静岚责任编辑:张悦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尺度生猛,这部新剧太敢拍了 有些父母拼命追求“快乐教育”,只求孩子平安健康;也有父母把全部希望压在孩子身上,恨不得他一举成龙。可...
《生万物》捧红了谁?一男三女,... 央视的年代大剧《生万物》,爆了!该剧上线四天,收视峰值突破3.2,热度牢牢占据了全网第一,观众们的追...
《定风波》:“海崖”被屠的原因... 由王星越、向涵之等人主演的网剧《定风波》正在网络视频平台热播,这部剧的主演标签是悬疑,剧中包括七个单...
如果世界首富买了你隔壁的房子,... 全文共198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文|夏云 01 当“邻居”是世界首富 假设有一天,你正在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