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塔吊长臂划出的弧线里藏着地区的经济脉动,搅拌机转动时摩擦出地区的发展蓄能,工人们湿透的工装上蒸腾的是转型底气……包头市石拐区重大项目规划图上的线条一一在当下加速“生长”,镌刻着破局攻坚的铿锵足迹。
2025年上半年,石拐区在年初确定的28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基础上,又新开工18个,以增量项目牵引产业加快升级,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同步推进。一个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生态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悄然在石拐成型。
喜桂图商旅综合体项目建设现场。
高质量发展首在创新,破题之钥仍是科技。作为老工业基地,石拐区深知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不仅要“旧貌换新颜”,更要“脱胎换骨”。
在亚新钢铁公司的智能调度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字和热力图,展示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智慧大脑”。今年,该公司投资20亿元实施13个技改项目,通过引入智能传感系统、搭建数字化管控平台强化全流程智能调度,实现效率、品控“双提升”。更值得期待的是,投资60亿元的亚新三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项目将采用先进涂镀、精控固化等技术生产不锈钢彩涂钢板,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特种合金产业同样焕发新机。继拓鸿项目一季度建成投产后,和顺、英可瑞两个项目先后落地,采用国内领先的直流炉技术,推动传统硅铁向高纯硼合金等高端产品跃升。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能耗有望降低30%,综合效益提升超过50%。
石拐区工信局长郑利民介绍,上半年,石拐区R&D投入增长190.4%,新增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5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总数有望突破14家。科技驱动下,一条由“制造”迈向“智造”的路径正在悄然成型。
8月15日,记者走进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站在高地眺望,风电塔筒、叶片、法兰等构件如林而立,一座现代制造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风电产业,是石拐区转型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今年,山西天宝项目落地建设,填补了自治区风电法兰制造的空白,也标志着石拐区在“风电全链条”构建中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中科传感、永益钢构等9个配套项目同步推进,打通了产业链关键环节,25类核心零部件实现“隔墙供应”。
“山西与包头在历史上就一直有渊源,过去走西口,现在更是因为石拐区真诚的服务、成熟的产业生态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我们落户石拐,加入整个产业链条的环节里去。”在今年举办的内蒙古(包头)风电产业链建设大会上,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吴洪飞说。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地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已达78亿元,占自治区比重37.5%,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制造业总产值占石拐区比重79.4%,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石拐区比重更是达到42.6%,同比增长11.6个百分点,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经济的坚强脊梁。
与此同时,石拐区积极培育“新势力”——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新引进低空经济企业8家,通航机场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自治区首家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及低空经济研究院,瞄准的是未来“空中出行”和“航空服务”的新赛道。数字经济方面,已聚集起一批检验检测、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0%,为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产业。
从工业硬实力,到城市软环境,石拐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体系,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气”和“烟火气”。
在新启用的铁路技术创新产业园内,人员集聚、配套完善,引人聚人4000余人;喜桂图商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地标;全域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推动全域旅游服务功能升级。
记者了解到,上半年,石拐区新登记服务业企业180户,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26.9%,同比提升9.1%,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带动就业、提升消费的中坚力量。
“前段时间,中国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之所以选在石拐举办,就是对当地发展变化的最大肯定,我们打心眼里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市民胡女士说。
2025年中国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在石拐区举办。
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同比增长9%,文体旅正在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石拐区政府副区长马斌表示,下一步,石拐区将牢牢把握项目建设主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挥头部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营商环境招商的优势,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石拐落地生根。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向平
新闻编辑:杨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