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第三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年全国生态日活动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举行。论坛上,门头沟区携手7地政府搭建“两山”朋友圈交流发展平台。
“两山”朋友圈启动仪式。 主办方供图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曾于1957年来到门头沟,他曾带领学生走在贫瘠的山地上,走在为乡村规划造林的路上。历经几十载,他也亲眼目睹这里的林草长起来,山绿起来。
沈国舫表示,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践行“两山论”就是在保持其强大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林木及林下经济的物产功能的发挥,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的发展,生态补偿及碳汇交易可取得各种收益。这些途径是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长期稳定的转化通道。草地、湿地、荒漠等其它自然生态系统也有类似的途径,需通过护绿、扩绿、兴绿来得到效益最大化。
8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论坛上发表“两山论”及其生态学基础演讲。傅鑫琦/摄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补充道,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这不仅是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也是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森林是陆地固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尹伟伦强调,在工业和农业发展中,应重视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实践中,他们发现通过如混交林的乔灌草的复合结构,不仅可以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还能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为“两山”理论的坚定践行者,门头沟区近年来以“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战略为引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发展答卷。
数据显示,该区森林覆盖率达48.64%,林草覆盖率以93.18%位居北京市榜首;PM2.5浓度从2019年的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8.6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保持“优”级。永定河山峡段治理、“百泉复涌”等工程让“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现实。
在“两山”转化路径上,门头沟区率先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与应用改革,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创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导向的统筹机制,推动GDP与GEP双增长,2024年可比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359.7亿元,增幅居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第一。
“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区内全部煤矿,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百草丰茂、百鸟鸣啭’的景象。”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副书记、区长吕晨飞表示。
近年来,通过培育“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商圈等文旅品牌,推动文旅农商体学融合,门头沟区2024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性降至2以下;同时,利用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中关村门头沟园年度总收入从2020年的415亿元增至2024年预计的1076.1亿元,实现了“由黑转绿,由绿生光”的蝶变。
如何更好地推动理念践行,让这份财富真正地惠及区域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对此,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则围绕“两山”理念转化的挑战与突破路径深入探讨。
8月15日,圆桌对话现场。 主办方供图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中央统战部建言献策专家组生态组专家李岩指出,生态涵养区需要通过制度安排、理论创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既要争取生态补偿享受发展红利,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康养等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厉新建则聚焦资源转化:“要把分散的生态资源变成有市场影响力的集聚性产品,比如通过生态银行实现资源资本化。更要把‘墙上的金字招牌’变成‘老百姓手中的票子’,统筹保护与开发,让生态旅游真正惠民。”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晶晶结合国际经验建议,要精准定位目标客群,不仅展示自然资源,更要突出体验感,比如借鉴新西兰极限运动、英国山地休闲的模式,让游客在绿水青山中获得快乐、放松的体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建议,加强对自然资产的调查,多结合大数据技术来使生态产品、生态商品更完整。
论坛中,北京市门头沟区、密云区、延庆区、平谷区、怀柔区联合重庆市武隆区、浙江省衢州市、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共同完成“两山”朋友圈启动仪式。各方将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打造“两山”实践城市示范联盟,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生态协作品牌。
“我们会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的理论实践。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模式,打破地域间的壁垒,促进区域间的共享,优势的互补,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发展的强大引擎。“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冉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