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东南沿海,浙江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不仅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深厚璀璨的历史文化。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为浙江文化繁荣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稻谷,见证了早期人类的农耕智慧;良渚古城的宏大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坚定践行“八项工程”。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一座座博物馆熠熠生辉。
20年来,浙江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传承文化根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浙江的博物馆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表示,既要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更要以创新思维和手段,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体系重构:从“大馆带动”到“小馆联动”
清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大门前已排起了长队。馆内“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通史展中,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与良渚玉琮“隔空对话”,清晰勾勒出浙江从史前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这一重量级展陈的背后,正是浙江博物馆体系跨越式发展的缩影。20年来,浙江省备案博物馆达449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1家、二级33家、三级32家,形成了“省级馆引领、市级馆支撑、县级馆联动”的层级体系。更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对农村老建筑、老厂房的展示利用,建成926家“乡村博物馆”,涵盖红色根脉、非遗技艺、乡村记忆等12个类别,真正实现“让文物活在民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实践和探索。
在绍兴柯桥区福全街道徐山村,由老旧粮仓改建的农耕博物馆,包含农耕文化馆、农耕体验馆、文化礼堂、合义书屋等文化空间。房式仓和土圆仓的建筑结构所呈现的历史风貌,让展馆平添历史的厚重感。“很多村民和游客反映,只要一走进农耕馆,就像被拉回牧笛声声、稻浪滚滚的田园生活。”村党总支书记王秋良的话道出了“乡村博物馆”的独特价值。这些场馆不仅收藏着乡愁,更成为活化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义县坛头村的婺瓷展示馆内,匠人们仍在沿用古法烧制瓷器,游客可亲手拉坯、体验开窑盛况,让千年婺瓷技艺在互动中传承。
体系化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2022年出台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首次明确乡村博物馆须具备不少于100平方米展览面积和50件/组藏品,既划定了标准底线,又保留了在地特色。而《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完善,更构建起“国家法律+省级条例+地方专项法规”的三级法治框架,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实践: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
“靠近展品0.5米,讲解自动触发!”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游客无需另外租借导览器,只要打开手机端的“云上浙博”小程序,就能享受智能导览服务。这种“无感化讲解”是浙江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缩影。2024年,浙江全省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486场,“浙里文物”公共服务平台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三维虚拟漫游系统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展馆。
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样可圈可点。浙江自然博物院首创的“24小时博物馆”,打破了公共文化场馆的时间边界。这个310平方米的空间内,300余件特色展品每季更新,工作日开放至22时,节假日延长至24时,截至2024年11月,已接待观众60万人次。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商场、浙江图书馆共建“国丝·时尚博物馆”“公共文化共同体阅读体验空间”,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枢纽作用,服务社区,服务大众。杭州、宁波等地推行博物馆错时开放制度,让上班族、学生群体能在晚间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等24家场馆夜间开放,全省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延时(夜间)开放比例达18.5%。
这些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浙江博物馆连续10年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累计获奖22项,23个陈列展览入选历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其中重点推介项目7个;5家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文物指纹”项目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博览会数智化最佳展示案例奖。正如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所言:“创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从文化地标到生活场景
在南浔古镇的辑里湖丝馆,游客们正跟着匠师学习剥茧抽丝。这座展示湖丝发展历程的专题博物馆,将传统技艺体验融入古镇旅游,不仅给古镇旅游增添人气,也注入了内涵。这种“博物馆+景区”模式,是浙江推动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景区博物馆193家,其中A级景区博物馆10家。开展“跟着博物馆去旅游”活动,推出一批博物馆主题研学课程和博物馆旅行精品线路,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两个研学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文旅线路分别入选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
乡村博物馆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温州瓯海区泽雅镇的纸源村,依托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将古老造纸技艺转化为研学项目,带动村里发展出研学一条街、乡村民宿等业态,研学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衢州杜泽镇的桂花饼博物馆,通过展示非遗制作技艺,让这一地方小吃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双赢。
博物馆与节庆、赛事的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化影响力。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为火种采集地,良渚文化里的玉琮、玉璧元素融入奖牌设计;杭州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提升焕新,综合展现了新时代杭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就;浙江全省文博场馆推出“礼润山海——亚洲国际礼品展”等一系列亚(残)运相关主题展览和活动,反映缤纷多彩的亚洲文化。而近年来持续举办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更让观展成为一种新年俗。
这种深度融合,让博物馆走出围墙,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在杭州,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成为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与城市节庆活动联动,让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在绍兴,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充满“乡土味”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在这里听《社戏》,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历史故事。
文明互鉴:从地方窗口到国际平台
文物外展让浙江文化走向世界。2023年6月29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联合国特展在联合国总部开幕,并陆续在瑞士、英国、埃及、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落地。2024年,“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走进英国、埃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系统阐释其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实证与世界文明瑰宝的价值;举办“丝绸之路周”活动,推出“国丝环球展柜”系列展览,为共建“一带一路”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保护传承丝路文化遗产。这些展览不仅是文物的流动,更是文化的对话。
国际交流的深度不断拓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自2005年启动,由浙江大学联合全球263家文博机构共同实施,历时17年完成,项目团队共举办“大系”成果国内巡展47场、海外特展16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海外140余家文博机构、38所世界知名高校赠送“大系”图书;承办第三届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构建全球对话与合作机制,扩大交流互鉴,深化国际治理,提升博物馆领域专业合作水平。
朱海闵表示:“浙江将继续聚焦文博强省建设,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引领’的范式转型。”站在二十载辉煌成就的新起点,浙江博物馆事业将持续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争创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一批精品博物馆,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博物馆,为全国提供“可观、可感、可享”的文化惠民新范式,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恒久璀璨的光彩。
(何薇)
上一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暑期红色文旅热度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