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信息网络
让民情呼声“一键直达”
如今,在东明县已实现民情信息触角全覆盖,全县14个乡镇(街道)设立120个社情民意直报点,政协委员线下常态化走访社区、农村、企业,收集“接地气”的民情线索。线上依托“东明事 明商量”APP、“社情民意直通车”等信息化平台,群众只需线上一键提交诉求,系统自动归集、分类、流转,构建‘采集-交办-督办-反馈’零延迟闭环,确保民情呼声“一键直达”。
聚焦急难愁盼
让治理精准“滴灌”民生
“小区垃圾桶凌晨清运太吵,老人休息不好。”收到城关街道南华社区张大爷的反映后,委员郑艳玲连续3天蹲点记录清运时间,发现辖区12个小区中有9个存在类似问题。她牵头撰写的《关于调整生活垃圾清运时段的建议》,促使县环卫部门将城区清运时间统一调整为合理时间段,惠及辖区4万名居民。
在基层治理中,委员们化身“民情侦探”。针对公园广场舞噪音扰民纠纷,委员宋保忠通过多次现场调研,收集各方诉求后提交《关于规范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的建议》,推动社区划定活动区域、设定音量标准,还协调安装噪音监测仪,让“广场舞之争”变成“邻里和谐曲”。
凝聚多元合力
让协商议事“扎根”基层
社情民意不仅要“传上去”,更要“落下来”。去年,群众们反映的“背街小巷路灯缺失”问题,县政协及时组织相关界别的委员及城市管理部门、市政部门等负责人到现场开展专题协商议政会,城管部门当即表态月内亮起来。随后,多条小巷新装了太阳能路灯,居民夜间出行安全得到保障。
委员们的建议精准发力,办理部门的回应掷地有声。针对城区早市占道经营难题,县政协组织委员与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专题协商,形成“疏堵结合”方案,划定规范市场,提供摊位服务,既保住了商户生计,又畅通了城市道路。如今,曾经拥堵的三八路早市,已成为整洁有序的便民服务区。
“社情民意不是简单的‘传话筒’,而是连接政策与民心的‘翻译器’。”县政协主席刘广珍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擦亮“委员进社区”品牌,让每一条民声都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直抵群众心坎。
通讯员 解利民
“以前反映个事儿要跑好几趟,现在掏出手机点几下就解决了!”东明县城关街道大成郡小区居民胡女士感慨道。这得益于东明县织密的“线上+线下”信息网络,让群众诉求突破时空壁垒,直达决策端并快速转化为民生实事。近年来,东明县创新“政协委员+社区治理”模式,让社情民意信息网络成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的“金钥匙”,实现了从“群众上访”到“委员下访”、从“问题堆积”到“精准破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