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换个角度看风景,城市的面貌会有何不同?
无人机拍出的让人惊艳的照片和视频给出了答案。这些悬浮在百米高空的“机械之眼”,正以独特的“天空视角”重塑城市形象。
作为更具传播力的城市探索方式,City Fly(城市飞翔)不仅是载人空中旅行的突破,更是智能航拍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航拍美景带动景区“打卡”量激增,俯瞰视角短视频助推城市“出圈”,低空视角直播吸引千万名“云游”观众……无人机的碎片化记录呈现出一座城市在俯仰之间的不同魅力,为文旅宣传开辟了高空叙事的新维度。
“终于不用再爬楼了”
人人都是“云端摄影师”
每天,一幅幅独特的城市剪影在社交平台上涌现,吸引无数网友点赞与分享。在这光影交错的背后,一群无人机飞手通过空中镜头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风貌。
“早些年,城市风光摄影远不如现在流行,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拍摄纪实或自然风光等题材。当时的无人机飞控不稳定,画质不尽如人意,而爬楼拍摄更是常态。”网名为“四角架”的摄影师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无人机还没普及,站在高处拍摄城市大场景的作品不多,所以大家对一些从高空角度拍摄的照片觉得很新鲜。
为了拍出角度新奇的照片,“四角架”克服各种困难爬过百余座高楼,直到2018年,他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架大疆Mavic 2(产品名称)无人机,拍摄机位自由可控,拍摄角度更加理想,效率更高。他感叹:“终于不用再爬楼了。”现在,他的航拍装备升级到大疆Mavic 4 Pro。几年间,他用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存满了六七个容量为16TB(数据存储单位)的硬盘。
“这是个烧钱的爱好。”“四角架”给记者算了笔成本账:无人机摄影的支出不只是设备本身,硬盘、电池、电脑、滤镜,每一项都是支出。比如,单独配一块电池不到2000元,一个专用滤镜要1000多元……这几年算下来,他在这个爱好上累计花费已超过20万元。
但兴趣使然,依旧有大批摄影爱好者将镜头“送入”云端。
“以前想看航拍美图得翻杂志,现在普通人也能当‘云端摄影师’。”说话的是玩了6年无人机摄影的吴传洋。从大疆Mavic 2 Pro到大疆Mavic 4 Pro,在他的镜头里,只有俯视才能发现的天津美景数不胜数——“天津之眼”与蜿蜒的海河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水岸景观;五大道的历史建筑群与穿插其间的现代咖啡厅,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滨海站的贝壳穹顶在晨光中犹如一枚发光的深海贝类……
几年前,吴传洋加入了一个500人的摄影爱好者群。成员们曾相约拍摄过无云的夜空和日落时的水上公园。如今,海河沿岸的灯光秀又成了大家的新宠。“有的摄影爱好者会承接商业拍摄,有的则纯粹出于爱好,只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告诉记者,他的硬盘里存着近4TB的航拍素材,从河北省的古城到大连市的跨海大桥,记录着中国城市的天际线变迁。
如今,无人机City Fly正在兴起。津湾广场的霓虹、民园的欧式建筑、海河的波光……社交平台上一张张获赞无数的照片,吸引了八方来客,成为天津文旅的新名片。
传播力几何倍增
“云端摄影”重塑文旅体验
这个夏天,海河两岸的灯光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前几天,我在‘天津之眼’附近遛弯儿,没多长时间,就来了4辆旅游大巴车。我问了一下,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通过社交平台上的照片或视频认识天津的。”吴传洋说,这股观景热潮的背后,站着一群默默改变着城市形象传播方式的“云端摄影师”,“我经常带着外地影友来拍摄,一个月至少两三次。”
海河两岸的灯光和“天津之眼”成为摄影师镜头里永不厌倦的主角。在摄影师关永辉创办的“光影天津”短视频账号中,这两处城市切片总是以不同姿态反复登场。该账号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的“粉丝”合计已超过30万个。
“无人机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城市的美。”关永辉告诉记者,他从2015年开始航拍天津的城市景观。以前靠爬楼、爬山拍摄的新奇视角照片,都是摄影师珍藏的“独家资源”,而现在,每一位摄影师都能通过无人机轻松获得体现城市之美的独特视角。
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部分作品,在这些镜头语言里,既有五大道、瓷房子的俯视特写,也有古文化街早点摊的烟火气。在一条获赞较多的作品中,无人机低空穿梭在海河河畔,将桥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与海河游船巧妙“同框”。这条视频意外勾起了远在云南的天津游子“大美”(网名)的乡愁,她在评论区写道:“我之前就住在海河边,每天晚上都到河边散步,看到这个视频好感动,好想我的大天津!”
眼下,无人机航拍正以几何级数提升城市形象的传播效能,其中,年轻一代的摄影师为这种创新表达注入更多可能。
“95后”姚盛从2017年开始接触无人机,曾经参加过央视纪录片的无人机拍摄,他的作品也被多个专业平台和节目选用。“有时会有平台邀请我拍指定的内容,我自己有满意的作品也会主动投稿。作为天津土著,我希望能为家乡的文旅推广尽一份力。”他说。
无人机的表演属性也在重塑文旅体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在国内外的演出场次有近20场,约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表示,近年来,无人机表演已成为景区引流的重要手段,结合烟花、灯光秀的表演形式很好地拓展了景区夜经济的新领域,越来越多的景区将其纳入常规演艺项目,演出频次也从节假日的特别安排升级为每日固定演出。
“今年,我们除了继续在北京古北水镇,天津方特欢乐世界、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知名景区进行常态化无人机表演外,还承接了国内大量的庆典活动飞行,并将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陈云介绍,他们已通过代理合作模式,成功将无人机表演引入韩国、日本、蒙古国、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传播形式从二维跃升至三维,城市文旅向沉浸式体验又近了一步,实现了游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观看体验。
摄影新手购买力强
无人机消费市场升级
随着航拍技术的普及应用,专业飞手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批摄影爱好者也纷纷“入场”,推动无人机消费市场持续升级。
日前,记者走进滨海新区K11商场的无人机体验区,刘兴聚精会神地比较着几款无人机。这位刚把女儿送进南开大学的母亲,打算用一架无人机作为孩子的开学礼物。“孩子平时就喜欢用手机拍各种vlog(视频博客),最近总转发航拍视频给我,我想着不如让她自己拍摄试试。”她翻出手机相册,向店员展示几段城市景观视频说,“我想要一架能拍出这类视频的无人机,预算在5000元左右。”
这样的消费场景在各大商场经常可以看到。曾经的专用设备,如今已成为年轻人记录生活的日常工具。巴掌大小的迷你无人机,折叠后可以轻松塞进背包;入门级机型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一部中端智能手机的水平,摄影新手也能轻松体验航拍的乐趣。
“店里的无人机价格从2000多元到2万多元不等,过去买无人机的大多是业内人士,现在更多的是没经验的新手。”据从事影像器材销售十余年的王经理介绍,目前,店里3000元至5000元价位的机型最受欢迎,很多年轻人为了自驾游时能拍出“网红同款”的航拍素材,专程来选购设备。
市场数据印证着这场消费变革。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娱乐需求增加,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消费级无人机在个人旅行记录、家庭聚会拍摄、城市风光航拍等应用场景中的需求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达到488.99亿元,同比上涨20%,预计2025年增长至586.78亿元。
从专业领域的精密仪器到普通人背包里的日常装备,无人机正在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重塑我们观察和记忆城市的方式。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外地飞手
拍天津,既出片又引流
傍晚的海河岸边,总能看到手里握着遥控器的无人机飞手仰着头,视线追随着空中闪烁的指示灯。天津,正成为他们镜头中的新焦点。“这半年明显感觉外地飞手多了。”21岁的北京飞手白昊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说,“天津的夜景,现在在社交平台上是实打实的流量密码。”
白昊告诉记者,这次是他近半年来第10次来天津了。“和其他城市相比,天津的建筑群很有层次感。”他指着手机里一张照片说,“老洋房、摩天大楼、海河,这些元素特别出片。”
这种“容易出片”的特质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正向循环。白昊在全网有十几万个“粉丝”,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段他拍摄的海河灯光秀视频,点赞量破万,评论区里“被天津种草”的留言很多,不少“粉丝”专门私信询问拍摄机位。“现在只要带‘天津夜景’的话题,流量都不会太差。有时候视频刚发出去半小时,就能收到几十条私信。”他说。
近些年,不少北京无人机爱好者转向天津。“天津之眼”、津湾广场、民园体育场,这些地方成了飞手们的热门机位。有人甚至下班后从北京坐高铁赶来,拍完夜景,再赶最后一班列车回去。
“流量红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飞手来到天津。今年6月,23岁的山东摄影师小昭带着他的无人机来到天津。他说,天津的城市景观具有天然的“网感”——古文化街的市井烟火拍出来格外温暖;意式风情区的欧式建筑在黑白滤镜下,展现出穿越时空的沧桑感。
“同样的拍摄时长,天津的出片率更高。一些‘网红’点位都相距不远,不用来回转场,一下午就能拍完不少爆款素材。”小昭说,他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带着无人机去“发现世界”。他的拍摄足迹已覆盖上海、成都等地。下一步,他想去青海,用镜头捕捉沙漠的美。
拍摄技巧
一张爆款照片的背后
爆款照片的拍摄密码是什么?
白昊说,是稀缺性。
他抖音里有一张故宫的照片,点赞量近5万,浏览量超过百万。“当时是冬至,拍摄的是故宫博物院的乾清宫,‘正大光明’的牌匾正好从左依次点亮5条金龙。这个瞬间可遇不可求,现在故宫不让带三脚架了,照片就成绝版了。”他说。
稀缺性使作品自带“限定”的流量光环。吴传洋有一段“天津之心”的爆款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7.6万次播放。画面中,津塔在流动的云雾间若隐若现。在他看来,这段视频爆火,就是因为“很多人没看到过云上的天津”。
“在圈子里,这样的拍摄手法被称为‘穿云’。这样的时刻并不常有。大多数时候,无人机500米的极限飞行高度无法穿透云层,在雨后或日出时分,200米左右高度可能会有薄云,这个时候,才能拍到‘穿云’的作品。”他说,为了捕捉最佳“穿云”瞬间,他的无人机通常要飞行45分钟,拍摄大量素材,最终可能只选出三四个满意的作品,“云是‘活’的,每一秒都在变化。云的动态比静态更具表现力。”
但失败是常事。云层太厚、突然下雨,或是无人机飞上去发现压根就没有形成理想的云海。而这些,吴传洋都经历过。
“穿云”拍摄的成功率与天气息息相关。飞手们会提前查看气象预报,寻找高度在200米左右的云层。吴传洋向记者传授一个技巧:“观察‘天津之心’和117大厦,只要楼中间靠上的位置有云,就有‘穿云’的机会。”
现在,赶上下雨天,吴传洋和同伴们就会带着设备守候在热门机位,等待雨势渐歇、云层沉降的那个微妙时刻。在他看来,这些拍摄不仅是个人创作,更是在为城市塑造新的视觉记忆。他的抖音账号已有近3000个“粉丝”,很多天津素材的作品下都有网友惊叹:“原来天津这么美!”
“我只是把天津本来的样子记录下来。”吴传洋对记者说,他希望通过无人机,让更多人看见天津这座城市别样的美。
专家观点
文旅体验“立体化” 无人机引领全域旅游空间变革
——专访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杨德进
随着文旅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无人机等科技装备正从辅助工具逐步升级为文旅体验的核心载体。无人机技术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立体观景、新场景体验、旅拍“打卡”的需求,更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在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杨德进看来,当前,无人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几大核心方向。在立体观景方面,无人机的视角打破了传统观景的局限,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在新场景体验方面,无人机表演、AR(增强现实)实时航拍导览等业态,契合了游客对“新、奇、特”体验的追求,成为景区引流的新亮点;在旅拍“打卡”方面,空中跟拍、共享无人机租赁等服务,催生了“低空旅拍”经济,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个性化需求。
“眼下,无人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比如,无人机与烟花、灯光秀结合,动态呈现景区文化符号;通过搭载AR技术,实现‘虚实结合’的导览体验。”杨德进表示,从宏观视角看,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正重塑文旅产业格局。一方面,它推动了“水陆空”立体化旅游体验的发展,在山水、海滨等区域形成创新的文旅联动产品;另一方面,实现多元化场景的融合,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的价值。
杨德进认为,无人机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产业思维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未来,随着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无人机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而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推进,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