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 玲 洪玉杰
医院管理全面提质,高分通过二甲复审;技术能力突飞猛进,实现多项县域手术零的突破;人才梯队日益厚实,本地骨干医师逐渐挑起大梁;健康管理网络延伸至最远牧场,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高原生根发芽……过去的三年间,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实现脱胎换骨般的跃升。这一切离不开一位来自江苏的“院长”——徐强。
2022年7月到任后,徐强将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如涓涓暖流般注入高原腹地。
徐强将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视为激活高原医院的关键密钥。他强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核心制度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到院感防控细节,建立严格标准与闭环督查机制。
一次夜查房中,他发现抢救设备摆放不规范,当即组织全院开展警示教育并修订流程,将“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刻入日常。他更推动绩效改革,打破“大锅饭”,将工作量、技术难度、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融入考核体系,激发了医护人员钻研业务、优化服务的深层热情。一名资深护士感慨:“现在多劳真能多得,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二甲复审是检验管理成效的试金石。徐强亲自挂帅,对照评审标准数百条细则,逐项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梳理制度、优化流程、补强短板。在那些关键的攻坚期,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最终,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复审,标志着医院管理规范化水平跃上新台阶。评审专家反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能达到如此规范的管理水平,实属不易。”
徐强深刻理解,“组团式”帮扶的精髓在于培养本土人才。他构建“师带徒”精准培养模式,将“组团式”帮扶团队专家与本地骨干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子。
在援青专家的带领下,共和县中医院泌尿外科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消化科实现胃肠镜从操作检查到镜下治疗的转变,普外科实现从常规腔镜手术到胃肠肿瘤腔镜手术的提升……目前医院已建成外科、急诊科、针灸推拿康复科、妇产科等15个重点专科,年内三四级手术增长17.8%。
徐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着本地医生成长起来,是最欣慰的事。”他更是与后方医院积极协调,截至2025年,共选派34名骨干赴江苏进修,涵盖泌尿外科、骨伤科、心血管内科、急诊护理、影像、信息化等紧缺领域。
针对医院技术薄弱环节,徐强精准发力。在他的带领下,帮扶团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结合县内医疗短板弱项,开展多项手术,开创县域医疗多个“首例”,填补医院29项医疗技术空白。徐强更是成功完成首例经皮穿刺肝血管瘤注射硬化治疗手术。术前,他反复组织模拟演练;术中,他沉稳主刀操作并现场实施教学,指导本地医生。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整个团队乃至患者家属都激动不已。这类标志性技术的突破,不仅解除了患者长途求医之苦,更极大提振了全院技术攻坚的信心,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手术服务。
徐强还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他主导构建县域健康管理中心,针对高原地区高血压、关节炎等多发病,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基层公卫服务,将药膳食疗方、简易艾灸法等易于推广的中医保健方法,通过乡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普及到户。
在徐强推动下,共和县中医院开展了“中医健康大讲堂”系列活动。一位长期受寒腿困扰的大娘,按照健康讲座里教的艾灸方法坚持一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逢人便夸“中医院的法子真管用”。
青海湖的波光映照着连绵的群山,共和县,这片海拔三千米之上的土地,曾因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让群众健康面临更多挑战。徐强用热忱与智慧在高原之上奋力书写了医疗援青的动人答卷。
一组数据无声述说着变化:医院年门诊量增长35%,住院患者增长28%,年内三四级手术增长17.8%,年内县域内就诊率提升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群众满意度跃升至历史新高。
从长江之畔到青海湖畔,徐强将江苏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融入高原实践,把国家“组团式”帮扶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提升民族地区健康福祉的生动现实。这跨越千里的医者仁心,如高原上坚韧的格桑花,在共和县中医院这片杏林沃土上蓬勃绽放,为高原群众健康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