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蒋书
AI时代,教师如何展开教育对话?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如何与AI开展有效的对话?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师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教师以情感联结和知识育人构建的教育基石,与AI技术带来的个性化学习、即时反馈形成良好互补。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通过AI分析学情数据,实现精准教学,而AI则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教”,缓解重复性工作负担,让教育回归“因材施教”的本质。
即将与读者见面的《教学创新》一书,由崔佳和张振笋两位老师合著,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为根本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理论赋能AI,继而借助AI提升教师的能力,从而科学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这样的核心主题同样也在结合实际回应家长和学生关切,让教育教学通过创新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
本书序言部分,张老师提及AI时代的教育,不是人与技术博弈,而是“人性”与“算法”共生,AI技术正在使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变为“对话设计者”,促使教学对话从“偶然艺术”变为“可设计的科学”。在AI时代,教师不仅要有对话的勇气,更要有对话的能力。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借助AI弥补教育理论的短板,通过与AI的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反思与实践路径,这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探索方式。
两位老师在此章节中详细阐述了与AI对话的技巧与策略,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建立对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对如何让AI全流程参与课程内容重构、课程实施优化、教学评价创新以及课程思政等关键环节创新进行了系统性指导,内容详尽、步骤清晰,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身为教师,我特别认同这里的观点,即便是与AI对话,我们同样需要真实、正当、真诚,用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形成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而且这种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的实践。
通读全书4个章节后,我明显感受到两位作者始终倡导一个理念:那就是在教育转型的新时代,教师必须充分借助AI技术,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学对话走向深入,进而揭示教学创新的内在逻辑,促使课堂中真实学习的发生。
书中提出的人机协同模式为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教育转型的新时代,AI擅长发现可能性,而教师负责确定教育价值。这种分工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坚守了教育本质。书中提供的具体策略,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评价,都体现了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这让我想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AI可以成为拓展学习可能性的新工具,但真正的学习仍发生在师生互动中。唯有进入真正的对话,思想才能如泉水般涌动。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教育判断力,AI可以帮助教学但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这种能力来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请把AI当作手段,而非目的。这也是两位作者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
合卷沉思,暑假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修整,更在于提高,而本书就是我在炎炎夏日收获的一份清凉法宝,它让我不仅明晰了教学创新的方法论,更完成了一次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觉醒以及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始终将目光投向真实的课堂和渴望获取新知的学生。正如书中所言,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掌握多少新技术,而在于能否通过创新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这让我想起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质观——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一篇:暑期阅读·共话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