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周美玉)近日,昌平区举办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会上,为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昌平区推出2025年昌平“宜商十条”。同时,全国首款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也在会上发布,助力实现了政策触达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据了解,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昌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设经营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75%,数量全市第一。
会上,昌平区发改委主任蒋玮介绍了《推动昌平区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2025年项目谋划招募工作方案》,该方案鼓励谋划社会投资项目,并配合做好过程管理、信息报送、项目论证、入库审核、推动项目落地等工作。据了解,按照“揭榜挂帅”原则,昌平区财政安排项目谋划工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作为落地项目谋划主体的奖励资金及谋划经费。
“在‘小米模式’的基础上,中海汇智里项目从拿地到预售全流程审批仅用时45天,梧桐山语项目从拿地到进场施工仅用6天时间,昌平机器人产业园创造了拿地到开工仅用1天的新纪录。”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说,这也是昌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上,昌平区携手数字蚂力以科技赋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发了国内首款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该计算器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即单一政策“精准查”、多政策“智能配”以及政策计算器“秒算钱”。自3月上线至今,“昌慧达”已服务企业2.3万家次,与企业问答互动超4.1万余次,精准解决企业对市区级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的问题,实现了政策触达的智能化与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