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毛艺融 贾丽
一台人形机器人如芭蕾舞者般单脚伫立,旁边的机器人不断甩动平底锅摊着煎饼,不远处,还有“钢铁伙伴”展示着搬运、装配等绝技……近日,记者在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是今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热潮的一个缩影。多家机构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将加速从技术狂热阶段转向实际商业落地。但行业繁荣背后,整机系统集成、关键算法的可靠性、量产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成为相关企业发展必须直面的“四重门”。
破局之道在哪?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对话工程师、企业家与投资人,探寻行业前行的机遇与挑战。
资本盛宴:
超20家公司开启IPO征程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上演着一场“冰与火之歌”。“谁会花十几万元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今年年初,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犀利评论,道出了部分投资者对尚处于“烧钱”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审慎的投资态度。
但伴随着巨大的声量,大多数投资人还是以“宁可投错也不能错过”的态度“跑步入场”。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已达87起,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09亿元。进入7月份,融资热潮有增无减,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相继宣布完成超亿元新一轮融资。
在这场资本狂欢中,参与者构成了一幅多元化图景,实体产业巨头、互联网大厂等纷纷入局。例如,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在一天之内,同时投资了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机器人品牌。
资本的涌入也迅速推高了头部企业的估值。一位创投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估值已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由于机器人企业研发周期长、技术路线尚不确定,那些拥有相对成熟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更能抵御风险,因此资本向头部集中的“虹吸效应”愈发显著。
一级市场的高估值与密集融资,加快了创业公司上市步伐。一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尖子生”们正竞相排队,希望通过登陆资本市场,为未来的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储备“弹药”。据业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家机器人公司开启了IPO征程。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投融资市场呈现‘头部集中化+场景垂直化’特征。”锐嘉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王欣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具体来看,一级市场早期项目单笔融资破10亿元成常态,此外,科创板IPO审核提速,港股二次上市企业募资占比持续攀升,且腰部企业开始探索“A+H”等多地联动融资新模式。
资本盛宴下,隐忧亦浮出。北京智同工大智能传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驰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助力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快速发展的市场也吸引着新玩家入局,部分产品领域出现‘重概念、轻落地’的倾向。对此,产业各方需予以重视,形成良性竞争,共同促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走出去,站得稳’。”
挑战重重:
以技术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行至关键一跃的十字路口,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在苏州某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精密制造车间,技术总监李工正在调试第37版谐波减速器。这个造价超万元的“关节”部件,卡住了规模量产的“咽喉”。这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四重门”的缩影。
软硬件整机系统集成是众多企业发展时面临的“第一重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长且复杂,从灵巧手、丝杠、传感器到“大脑”,每一个环节都是技术高地。同时,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量产涉及复杂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具身智能模型与硬件的协同优化。目前我国企业在部分环节仍依赖进口技术。
数据积累不足则是“第二重门”,这直接影响模型的“智商”。在记者采访中,多家企业反馈,数据稀缺和算法成熟度不足成为发展的关键瓶颈。而关键算法的可靠性不足,则会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失灵”。
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指出,当前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机器人能帮我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
量产成本的控制能力是“第三重门”。比如,人形机器人对灵巧手的承重、灵活性与成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据瑞银证券统计,按产品的成本来推算,丝杠、传感器等零部件生产成本占据机器人产品的40%以上。从记者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主要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将全尺寸机器人的价格定在40万元至50万元,在这一价格体系下,市场仍在观望。
究竟多大规模能称得上“量产”?对于这个问题,北京某企业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100台或许只是一个分界线。在保证产能的同时还要确保交付质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反复验证。”
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是大多数企业实现量产后面临的“第四重门”。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终究取决于功能性而非技术展示,只有应用场景落地才能真正完成商业闭环。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副总经理牟海明向记者坦言:“目前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看似热闹,但仍处于小批量量产阶段,场景落地尚需时间。”
面对种种挑战,我国产业链企业正以持续的研发投入,走向真正的自主突围。
谈及突围路径,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倪华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主要是三个层面:场景复制能力、供应链可控性以及海外专利护城河。
“2019年,公司账上现金仅够支撑两个月,核心部件良率不足50%,团队流失近三分之一。”倪华良回忆说,那时他每天睡公司、吃泡面。如今,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公司已经有来自医疗康复和工业生产线的稳定订单。
在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因具备高技术壁垒及丰厚利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针对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上的难点,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工智能”)通过自研打造了易用性与跨行业的机器人控制器,并通过转化平台形成技术和生态壁垒。
仙工智能创始人兼CEO赵越告诉记者,公司自研的控制系统适配超300个品牌,支持即插即用,能够快速完成机器人配置和部署。此外,开放脚本的二次开发功能,有效缩短开发周期,大幅加快集成与部署流程,让机器人开发没有门槛。
此外,数据的重要性越发受到关注,头部企业正斥巨资建设数据采集基地,加速构建数据工厂。记者了解到,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投放近百台机器人,日均采集数万条真实场景数据;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80%的数据来自实际实训,20%通过仿真合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的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正为初创公司提供公共算力与数据支持,降低了单打独斗的门槛。
在市场各方发力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技术与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下旬,国内现存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达834家,仅上半年新注册企业就同比增长183.7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经突破70%,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79亿元。
产业边界亦在被打破。从擎朗、越疆等专业品牌的技术迭代,到美的集团等巨头品牌的场景延伸,再到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龙头品牌的战略卡位,一场围绕“钢铁伙伴”的竞合大戏已全面拉开序幕。这不仅是企业间的个体较量,更是产业链上下游、不同领域巨头之间,对未来智能形态主导权的深度布局与合纵连横。
面对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浪潮,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TMT研究中心负责人兼首席分析师侯宾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简单‘进厂打工’到具备更高智能‘大脑进化’的关键跃迁阶段,产业将进入迅猛增长期。”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汪镭预测,随着相关供应链成熟和规模效应的释放,人形机器人行业或将在2030年左右在国内迎来“电动汽车式”的爆发拐点。但在此之前,技术、成本与场景落地等,是打开国内万亿元市场的关键钥匙。(袁传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