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从来不止于看得见的雕梁画栋
创始人
2025-08-06 20:26:14
0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广州荔湾区永庆坊(邓华/摄)

清晨在青瓦上嘀嗒的雨声中醒来,黄昏时看着夕阳缓缓没入飞檐,夏日推开菱花窗扇把满庭的葱郁迎入室内,冬夜望着屋脊上的积雪勾勒出曼妙的曲线……每当身处古建筑中,人们心头总会泛起一阵莫名的亲近。这种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建筑意境,源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的营造传统——那些极尽巧思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他人和谐共存、与心灵和谐相处的中国建筑,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遮风避雨的居所,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立体史书。

作为中华文明产物与载体之一的中国营造传统,虽然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却蕴含着博大精深且天然契合生态文明需求的中华智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在当代建设中,如何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营造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居环境,是探索者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重要课题。

跨越百年的文化寻根

回溯百年,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始终伴随着对传统的追寻。从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时的断续接纳,到民国时期“中国固有”建筑的主动创造,再到当代建筑师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这一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自信的觉醒与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20世纪初期,当西洋的钢筋水泥裹挟着工业文明的气息涌入国门,中国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用简化的斗拱、舒展的坡顶与混凝土结构对话,让中式精神在现代建筑中站定了脚跟。1931年落成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穹顶之下暗藏的传统抬梁式构架逻辑,恰似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宣言的建筑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提出的“新而中”理念,在扬州鉴真纪念堂得到生动诠释。这座1973年建成的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参照,却用现代方式重构了斗拱的力学关系,既延续了唐风的雍容气度,又满足了现代的功能需求。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北京和平宾馆(现北京诺富特和平宾馆)则另辟蹊径,将西方古典柱式的比例法则与中国传统木雕的纹样韵律相融合,让老北京的胡同里长出了兼具国际范儿与东方韵味的建筑风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中国建筑师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方面展现出更加成熟与自信的姿态。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墙面上,用回收的旧砖瓦拼出“瓦爿墙”,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碎片不再是被淘汰的垃圾,而是诉说着地域记忆的文化密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的殷墟博物馆采用嵌入式做法,地表用植被覆盖,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地貌浑然一体,既保护了遗址的完整性,又用现代建筑语言呼应了“藏礼于器”的古老智慧……这些探索者们逐渐意识到:传统不应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流动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水。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态度,已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普遍共识。

警惕“符号化传承”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社会大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已蔚然成风,但不少人对其价值的认知,仍停留在“古色古香”的美学观感、“榫卯不用一根钉子”的技艺惊叹等表层。

在实践中,有的“传承”仍仅止于对大屋顶、斗拱、彩绘等符号的碎片化拼贴:有的古建公司将单一样式复制到大江南北,缺乏深层文化逻辑;投资巨大却整齐划一、僵化死板的“仿古街”,不分地域与气候的“马头墙”,村落里的黄色琉璃瓦 “牌坊”……这些流于表面的符号拼贴,实则与传统营造的核心理念、空间尺度、细节智慧背道而驰。

当我们执著于用钢筋混凝土复制斗拱时,是否忘了它最初是为承托屋顶重量而发明的巧妙力学构造?当我们热衷于拷贝四合院的格局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若要真正理解并尊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提升保护传承营造传统的自觉,就需要深入发掘其中蕴藏的、对当代仍有重要意义的深邃智慧,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宝贵且需要传承发扬的文化基因。

中国营造传统的精髓,从来不止于看得见的雕梁画栋。在山西平遥古城,建筑群落由纵横交错的窄巷巧妙分隔,这种刻意为之的“狭窄”,既让阳光能照进每户院门,又限制了车马速度,暗合“慢生活”的处世哲学;在福建土楼,环形布局将数十户人家围聚一处,外墙上的射击孔与内部的共享天井形成奇妙平衡,展现着“外防内和”的生存智慧;在苏州园林,一窗一景皆有深意,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临池而建,中秋之夜,月光透过亭中圆孔投射到水面,虚实相映间,便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融入了日常起居……

2024年7月,苏州园林内的传统建筑(葛川/摄)

我们不能只看到传统建筑的美观,却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与科学价值。比如,中国传统民居以木质构架为骨,从奠基、立梁架时邻里亲友的合力共建,到农闲时的日常修缮——梁柱松动时搭手加固,屋顶漏雨时合力翻修,榫卯磨损时共寻良策——始终离不开集体的协作。这绝非单纯的体力付出,每一次刨木、上漆、换瓦,都是一次情感的联结。正是在这样的共建共护中,建筑超越了遮风避雨的功能,成为维系乡村“命运共同体”的“活的纽带”。

传统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像一棵树般深深扎根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土壤。陕北窑洞利用黄土的保温特性实现冬暖夏凉,傣家竹楼借助高架结构躲避潮湿与虫蛇,西南吊脚楼依坡就势减少对地形的破坏……这种“因地制宜”的营造逻辑,与当代低碳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古人以“道法自然”四个字道尽精髓。

在社群维度上,传统营造构建了严密的“空间契约”。安徽宏村的月沼作为全村的中心,既是消防蓄水池,又是节庆聚会的广场,更是乡邻议事的公共空间。更值得玩味的是传统民居的“可变性”——浙江东阳的“十八间头”民居,通过灵活的空间分隔实现空间“可分可合”,既能满足大家族聚居需求,又可在分家后快速分割为独立单元,这种弹性设计背后,是对家庭关系变迁的深刻洞察。而人文滋养功能更让建筑成为“立体教科书”,山西李家大院的砖雕“百善墙”、苏州留园“冠云峰”题刻、安徽西递村“作退一步想”的入口空间处理,皆将伦理道德融入建筑细节,潜移默化塑造居住者的审美与价值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或许比那些看得见的传统符号更值得传承。

笔者在某古村调研时,曾见施工队正在为新建的“仿古”庭院铺设卵石地面。工匠们一丝不苟地模仿着老院子的图案,却在卵石下铺满砂浆垫层,用水泥仔细勾缝。有老人在旁边看着叹气:“以前的石子地是‘活’的,雨水能渗下去,地气能冒上来,现在这样一弄,院子里连青苔都长不好了。”这场景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传承中的困境:我们常常抓住了传统的“形”,却容易丢掉了它的“神”。

真正的传承,应强化文化基因解析,让传统智慧活化于当代建设。传承不是给建筑穿古装,而是让现代建筑流淌着传统的血脉。需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明晰“守正创新”中“正”的内核与“转化”的边界,在城市建设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便利,如此才能避免“千城一面”,让建筑真正成为文明延续的载体。

在创新中延续文化生命力

当前对待古代建筑文化,仍有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奉若圭臬,以僵化方式“保护”或“传承”,使其无法适应当代生产生活需求,最终遭人轻视甚至摒弃;要么全盘否定,将其视作落后农业时代的产物,导致新的建设要么沦为拙劣模仿西方的仿制品,要么容易成为缺乏价值的“创新”,催生各类“奇奇怪怪的”建筑。

这些都不是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当在系统解析古建筑基因图谱的基础上,让优秀基因在当代环境中发新芽、开新枝、结新果。如此一来,新建筑即便看上去不那么“古”,内里的文化血脉却一脉相承。

举例来说,除黄鹤楼、滕王阁等少量特殊景观建筑外,中国传统建筑并不追求高度,而是强调水平方向的展开与组合,因此建筑的宽高比例、大屋顶、梁架、台基等的尺度,皆基于这一特性来确定,形成完美和谐的有机整体。那么,在如今的多层、高层建筑中,还能机械地切割、零碎地照搬这些“传统元素”吗?一些高层建筑上的大屋顶容易遭人诟病,就在于它们只是生搬硬套所谓的“传统”,结果却弄巧成拙。

再如,有的新建仿古建筑为何给人怪异之感?多数是因其用钢筋混凝土仿造而成,线条僵硬、造型死板、气韵尽失。我们不能机械僵化地传承传统建筑的皮毛,而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建筑”,为后代留下当代的建筑遗产,持续延续中国建筑传统的生命力,拓展深化其内涵。

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以传统营造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为例,在当代可转化为对生态气候的主动适应:云南大理的现代民居借鉴白族“三坊一照壁”布局,将西晒墙面改为镂空花墙,既保留民族特色,又通过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广东潮汕的新建祠堂延续 “四点金”空间格局,却用光伏板替代传统陶瓦,让传统文化活动与绿色能源产生奇妙共鸣。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对话时,便能诞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建筑形态。

在空间伦理的传承上,当代建筑师正重构“共享”与“私密”的平衡。北京胡同的某微更新项目中,设计师将废弃煤棚改造成社区共享厨房,保留原有院落的“灰空间”(模糊空间)特质,为邻里交往提供新载体;杭州某回迁小区借鉴传统村落“堂屋”的公共性,在每栋楼底层设置开放客厅,老人们在此喝茶聊天,孩子们在旁嬉戏,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温情。这些探索表明,传统营造中“和而不同”的社群理念,能助力破解现代都市邻里缺乏交流、关系疏离的问题。

北京四合院

材料创新为传统技艺注入新可能。例如,一些地区修复古民居时,用玻璃纤维替代传统麻丝来加固砖墙。玻璃纤维像麻丝一样能和泥浆紧密结合,却比麻丝更耐潮湿、抗腐蚀,既保留了传统“以柔克刚”的砌筑智慧,又让老房子的墙体更结实耐用,让百年砌墙手艺在现代建筑中仍能发挥作用。对材料的“转译”,让传统技艺摆脱对特定材质的依赖,获得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从人类文明维度看,中国营造传统的当代复兴更具世界意义。当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城市、建筑、景观等让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对立之时,中国营造传统中极致地追求“和谐”的中华智慧,或许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浙江安吉的零碳小镇、云南普洱的生态社区、安徽黄山的低碳民宿……类似实践正在证明:源自农业文明的营造传统,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建筑范式。

传承的真谛在于,让建筑既记得住乡愁,又赢得了未来;让我们在享受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依然能沉浸在中华文明温暖的怀抱里。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庆节国旗下讲话稿最新或202...   【小编导语】无意间又看到了操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树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每当看到国旗,我...
南方医科大学回应:阮少平“中国... 近日,澎湃新闻发布多篇报道揭露一位名为“阮少平”的男子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到学校、企业参...
从抄袭国产剧到造谣破亿神话,海...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自国内头部短剧制作公司听花岛和点众科技相继发布针对“Reelshort侵权”的声明...
国台办回应赖清德“台独”谬论:... 转自:扬子晚报中国台湾网8月6日讯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今日答记者问。有记者提问,8月5日,赖清德...
起底假院士阮少平,产业布局中医... 转自:澎湃新闻男子“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在国内游走多年。随着澎湃新闻8月5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