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音
“诚邀历届毕业班级加入庆祝母校50华诞‘千班万元’班级捐赠活动,重拾青春炽热初心,献礼母校五十华诞!”据报道,信阳师范大学近日在毕业生中发起“千班万元”捐赠倡议,对有意向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针对不同额度的捐款,校方将对捐款校友进行不同程度的答谢。这一倡议引发网友质疑。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和公益性,多少不限。
既然是捐赠,就该秉持自愿属性;既然是倡议,就不该划定杠杠。划定每班最低万元的“任务指标”,背离了捐赠本质、曲解了倡议本意。以不同程度答谢捐款校友,言下之意就是谁捐款多,母校就对谁另眼相看,如此显然会让部分校友不适。用等级化答谢来激励校友捐款、提升获捐数额,多少折射出将公益精神异化为利益交换的理念;“千班万元”的倡议,即便不是摊派,也向校友施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有损母校形象。
校庆是喜事,校友出钱出力是好事,但设置最低捐赠门槛、视捐款情况答谢,学校格局未免“小气”。再小的捐赠金额都是对母校的感恩回馈,爱心暖流往往是由涓滴善意汇聚而成。今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向校友发起该校合并组建25周年“5·27生日捐”活动,活动不限捐赠金额,部分捐赠1分钱的校友同样获得了母校颁发的电子感谢证书。“不需要大额,重在参与,不以捐款为目的”,这份捐款倡议做到了对每名校友心意的平等尊重,呵护了母校与学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因而赢得了校友的点赞和认同。
校庆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郑重回望,并非捐款数额的展示窗口,更非校友财富的攀比舞台。荣誉待遇不该挂钩捐款数额,校友情谊不能被冰冷的账目量化。让学子“重拾青春炽热初心”,校方先要摒弃功利心,回归纯粹的捐赠本意。即便校友没有捐一分钱,只要心怀母校,只要在用所学回报社会,都是对母校的情感回馈,都值得学校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