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今年夏天,每当夜幕降临,陕西省西安市各个工人文化宫的灯亮了,“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了许多职工的新生活方式。近日,《劳动者报》刊登的稿件《点亮职工“八小时之外”》受到广泛关注。从门可罗雀,到课程“秒无”,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到底是怎么火的?
曾几何时,灯火阑珊处的职工夜校,温暖照亮过万千劳动者。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夜校顺应时代需求,从基础文化教育到如今的综合素质提升,职工夜校始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
如今,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叫好又叫座,正体现了西安市工会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积极尝试。实质上,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兴起,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了持续成长的机会,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的成功案例。
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火了,究其根本,正是职工升级转型的需求与工会提供的夜校项目不谋而合。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职工需求从单纯物质保障转向技能提升、社交拓展等精神层面,以前的老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西安市各个文化宫则踩准了这个重要的节点,设置意向调研、统计投票等方式,通过“职工点单、工会开班”的模式,利用线上报名系统,推出一系列“订单式”课程,紧紧抓住了职工的需求,如此这般,工会服务走向大众化,成为了叫好又叫座的关键。
工人文化宫成为职工提升自我的新阵地。无论是书法、舞蹈等传统课程,还是深受“斜杠青年”欢迎的AI基础应用、无人机技术,亦或是普拉提、化妆等多元化课程,在这个教室里,学员年龄横跨20岁至50多岁,覆盖医院、学校、新业态从业者等多元群体,他们没有年龄代沟的隔阂,没有西装与工装的差别,有的只是对知识的共同渴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文化宫,发现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而是获取跨界技能的新阵地,而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也正帮助职工突破职业天花板,实现从“生存”到“生活”的质量飞跃。
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公益办学成为亮点。无论是技能提升,还是自我提升,市面上动辄每节上百元的课程费用,在职工夜校里则免费向职工开放,可尽管如此,师资力量却并不糊弄,组建的多元化授课团队里有技术能手、高校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等,再加上专业化的学习场地,成为了夜校课程每期报名都“秒没”的另一重要原因。
“标准化”成为夜校的关键词。在报道中,记者看到西安市总工会专门出台了《加强市总直属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管理十条措施》,不仅明确了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运营规范,还提出“统一调配”机制,建立季度协调会制度,这种集约化管理模式既能避免重复投入,又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其中,课程动态更新机制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及时淘汰过时的、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这些都让这项职工教育成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当工人文化宫学校乐园的作用与更多职工的诉求相匹配,当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在工作之余走进课堂,当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当普通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得到重视,就是对“产业工人不仅有手,更要有脑有灵魂”的深刻认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持久的内在动力。(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