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这次会议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冲刺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传递出兼顾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路。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内部“结构性矛盾”,会议既肯定上半年的经济成绩,也清醒指出风险挑战,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一方面,要从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势出发,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振消费、破解难题,加大内循环。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加速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和城市更新,避免重走债务驱动增长的老路。会议也确定了10月份召开四中全会,及时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正是“着眼长远”的重要体现。
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正确把握形势,坚持底线思维”,明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需增强忧患意识、善用发展机遇,从而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从上半年表现看,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劲韧性,即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GDP同比增速仍达5.3%,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中央看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安邦智库预测中国全年5.2%的GDP增长很有可能实现。
不过,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以及因贸易冲突。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对中国发展构成持续挑战。因此,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经济恢复势头。会议重申强化“底线思维”,其核心在于守住国内经济社会的基本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经济的底线,关键就是民生与就业。这从会议将“稳就业”摆在“四稳”目标之首就能看出。可以预见,后续出台的政策措施,其设计、实施和资源配置,都将紧密围绕就业指标来展开,确保民生之本稳固。
宏观政策延续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成为重要基调。会议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相较于4月会议“用好用足”的表述,此次更强调“落实落细”财政货币政策,凸显政策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提升。同时,财政政策将加快政府债发行,但同步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沉淀;货币政策除维持流动性充裕外,会议专门提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预示降息空间可能打开。总体上看,下半年财政“余粮”充足,广义财政空间超7万亿元,包括剩余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工具,可相机抉择应对出口或房地产市场的超预期冲击。
此次政治局会议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强调沿海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等)要挑大梁。在当前关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做法是政策倾斜于消费。此次会议将内需释放被置于核心地位,政策抓手更趋立体化。消费方面,会议突出“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将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作为突破口,这与全国育儿补贴政策(每年3600元/孩)落地形成配套,预计服务消费扩容与民生改善将深度捆绑。投资聚焦“两重”建设与民间投资双轮驱动,超8000亿元“两重”资金已全部分解下达,第三批69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后续还可能扩容至服务消费。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意在扭转制造业领域“国企热、民企冷”的结构分化。因此,如果内需复苏乏力,财政可能加码消费券、耐用品贴息等增量工具。
“反内卷”治理升级为系统性工程,重塑市场竞争生态。会议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与“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并列,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这标志着政策从早期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自律,转向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建设。例如,市场监管总局正酝酿修订《价格法》完善低价倾销认定标准,工信部推动钢铁、有色等十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地方政府“零地价招商”“税收返还大战”等扭曲竞争的行为也将被纠偏。有分析认为,此举也旨在斩断价格战到压价循环的链条,推动PPI回升缓解企业利润压力,本质是通过供给侧优化激活高质量内需。
此次会议也将房地产风险化解路径全面转向了城市更新战略,体现出了重要的长期思维,推进关键的转向布局。会议未直接提及房地产调控,而是明确要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将房地产问题纳入城市全面发展的整体框架。这释放两大信号:一方面,政策重心从短期销售刺激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低碳化改建撬动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出清”与严禁新增隐性债务的严厉措辞,倒逼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依赖。换句话说,中国城市经济已经全面进入“后土地经济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按照新发展理念做好经济工作。安邦智库首席教授陈功先生认为,这个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前不久召开的城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政治局会议的核心是经济!讨论的问题,也主要是经济。
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再强化,从稳定预期转向提升竞争力。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较4月“稳定活跃”的表述更具战略高度。预计政策将沿三条线展开:一是制度型开放,如简化外资准入流程、推动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二是投资端改革,通过提升分红比例、严控减持增强股东回报。三是风险防控,针对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完善监测。可以看出,中央既肯定了前期资本市场回稳成效,更为“十五五”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增强,政策链条更紧密。会议强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将就业、社保、能源安全等议题纳入经济政策体系。例如,稳就业重点指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人社部拟通过社保费率下调、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稳定岗位;能源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则直接关系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成本。
“十五五”规划锚定了“现代化攻坚期”,科技创新与改革深化并重。会议将“十五五”定位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期,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应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产业政策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没有特别提及具体的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产业。改革重点聚焦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破除区域壁垒、要素流动障碍降低制度性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需要破解“产学研转化梗阻”,明年可能将试点科研机构“负面清单”管理,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
此外,高水平开放聚焦稳外贸与制度型开放,应对关税压力。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透支效应”,此次会议从“加大服务业开放”转向“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应急模式。因此,短期来看,国内可能通过出口退税优化、外贸企业融资支持(如进出口银行专项信贷)对冲冲击。中长期来看,国内可能以自贸试验区升级、内外贸一体化培育新优势。
总体来看,下半年政策设计将体现“在守稳中谋进,于平衡处发力”的脉络。宏观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但预留充足空间应对变局。反内卷治理非短期运动,而是法治化、市场化长效机制的开端。城市更新替代刺激政策,为房地产转型提供新锚点。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科技创新与统一大市场建设将重塑增长动能。正如会议所强调,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