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嫌诈骗罪第4次被羁押时,在看守所内的郭某不仅对抗管教,还出现破坏监室物品等过激行为,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但看到父亲托检察官带来的旧衣物时,郭某瞬间崩溃,泣不成声……
29岁的郭某蜷缩在监室角落,盯着天花板,目光空洞。这是他在河南省鹿邑县看守所的第5个月,也是他人生中第4次被羁押。当鹿邑县检察院驻所检察官张东亮找他谈心,问及家庭情况时,原本木然的郭某突然说:“我爸……可能早当我死了!”
这句话,让检察官决定驱车200公里,去找一个藏在乡镇集市深处的修鞋摊。
4次犯罪背后的破碎人生
2023年11月,郭某因犯诈骗罪一审获刑五年六个月,不满判决、情绪抵触的他很快就提出上诉。而在看守所羁押期间,郭某多次对抗管教,甚至出现破坏监室物品等过激行为,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这引起了张东亮的注意。翻开案卷,张东亮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履历”令人心惊:17岁,因犯抢劫罪入少管所;22岁,因犯盗窃罪获刑;24岁,因犯伪造身份证件罪“三进宫”,2022年12月被刑满释放;29岁,因伙同结识的“狱友”实施诈骗,第4次被羁押于鹿邑县看守所。
“每次刑满释放后,他都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重新犯罪。”张东亮在巡查日志上重重画下红线。
“他家人从没来探视过。”看守所民警的一句话,引起了张东亮的注意。通过调取档案,张东亮发现,郭某的母亲早已离家出走,父亲郭老汉患有小儿麻痹症,在夏邑县某乡镇集市靠摆摊修鞋将其拉扯大。
跨越200公里的亲情破冰
为打开郭某的心防,张东亮与同事商量,决定以亲情帮教为突破口。今年5月16日,他们驱车3个多小时,辗转200公里来到夏邑县某乡镇,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一角,找到了郭老汉经营的修鞋摊。褪色的帆布遮阳棚下,郭老汉弓着背,布满裂口的手正飞针走线修补鞋子。
得知检察官是为儿子的事而来,老人颤抖着放下手中的锥子,浑浊的泪水一下盈满眼眶:“我不识字,不会坐车,也不知道孩子现在关在哪里,就一直没去看他。”检察官向老人细细讲起郭某的情况:“现在他的案件正处于二审阶段,按规定暂时不能安排会见,您有什么话可以讲给我们,我们一定带给他。”
“你们这趟来是……孩子要加刑吗?”
“叔,我们主要是来看看您。他还年轻,只要肯回头,一切都来得及。”
“你们能帮我带点东西给他吗?”老人抹了把眼泪,蹒跚着回到家,小心翼翼地抱出一摞叠好的旧衣物。“这是他以前最爱穿的衣裳,天热了,请你们帮忙带去方便他换洗。”老人将衣物交到检察官手中,又从铁皮盒子里数出400元钱:“这些是我修鞋攒的,零钱我都换成整的了。”
当检察官提出要用手机给他拍一段视频播放给孩子时,他拒绝了:“不拍了,孩子进去后我夜里都没睡过囫囵觉,头发也白了。就说他爸盼着他好好改造,早点回家!”
父子隔空“和解”
“郭某,今天有些特别的东西要给你。”5月17日会见时,郭某看到眼前熟悉的衣服,突然愣了神。
“昨天我们去见了你父亲。这是他特意让我们带给你的换洗衣服,还有400块钱生活费。”听到这里,郭某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崩溃,泣不成声。
一场亲情破冰,成为案件转折点。
“张检察官,我知道去年还有个诈骗案,我全部交代。”郭某不仅主动认罪认罚,还交代出多条未被掌握的其他涉嫌犯罪人员线索。
检察机关随即启动“双线联动”机制,将案件线索迅速备案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同步移交公安机关。
6月10日,检察官收到公安机关反馈,根据郭某提供的信息已经立案侦查并成功抓获4名相关犯罪嫌疑人。
二审期间,郭某认罪认罚。近日,法院就郭某一案作出维持原判的裁定。7月22日,郭某被依法收监执行。
“他的父亲托我们带的不仅是衣服,更是一位残障老人29年来没说出口的爱。”张东亮对记者说。
案件办结后,该院驻所检察官重新梳理在押人员信息,专门建立“在押人员亲情档案”,以动态掌握在押人员思想变化,将刚性监督与柔性帮教相结合,提升教育改造质效。
(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宋伊一 费忠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