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陵晚报
□通讯员 姜海英 吴畅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结直肠癌在癌症中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四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专家提醒,结直肠癌症状易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相混淆,容易被大众忽视;往往一经发现即已晚期,错失治疗良机。
忽视“症状”酿成重疾
快五十岁的张先生(化姓),十多年前从事业单位辞职创业。由于业务繁忙,他平日里应酬多、喝酒频繁。有时劳累后会出现大便带血,但因为有痔疮,便以为是痔疮出血,没当回事。
近年来,张先生发现自己便意频繁,总有排不尽的感觉,还时不时出现腹泻症状。今年,他尤其感到乏力、没精神,时常头晕、心慌,家人以为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一次,原单位老同事见到他时,大吃一惊:“老张,我记得以前你胖墩墩的,现在怎么瘦成这样,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张先生思虑后,意识到自己辞职后十多年没去过医院,便在家人陪同下前往,进行了胃肠镜检查。当看到检查结果上的结肠癌字样时,他如遭晴天霹雳,“压根想不到自己正值壮年,竟患上了这样的重病!”
与张先生的患病经历相似,某网红博主因卵巢癌去世,她此前长达十余年忽视身体健康,后又因种种原因,一步步错失治疗良机,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70%的成年人存在肠道问题
江苏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傅赞介绍:我国约70%的成年人存在肠道问题,结直肠癌发病率更是逐年攀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傅赞表示,我国肠癌患者有三大特点:一是经常发现即晚期,83%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二是不分性别,男女发病率都很高;三是发病逐渐年轻化,40岁左右就要开始警惕。
傅赞指出,肠道不仅是食物的消化场所,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内的免疫系统占据了人体免疫系统的70%以上,对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肠道还是情绪调节中枢。
“脑肠轴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指大脑与肠道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微生物信号进行的双向通信系统。因此,肠道健康直接影响着全身机能。”尽管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但它通常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
而医学界用“五年生存率”这把尺子衡量抗癌战役的阶段性成果。结直肠癌的数据对比,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生存阶梯:Ⅰ期(早期),肿瘤局限在肠壁最内层或肌肉层,此时果断手术,患者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甚至接近治愈;Ⅱ期,肿瘤穿透肠壁肌层,但未累及淋巴结,及时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仍能达到70%—85%;Ⅲ期,癌细胞已扩散到区域淋巴结,尽管手术仍可行,但生存率显著下降至约40%—70%,术后通常还需辅助化疗以剿灭残余隐患;Ⅳ期(晚期),癌细胞已至肝、肺等远方器官,此时手术效果大打折扣,五年生存率骤降至约10%—15%,治疗重心转向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这些数字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从Ⅰ期到Ⅳ期,五年生存率从90%以上断崖式跌至10%左右。
傅赞表示:“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完全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识别预警症状及时就医
如何及时发现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傅赞提醒:结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相混淆,但出现一些情况时,请务必及时就医。
“要注意观察,大便带血、大便形状改变都要提高警惕。包括粪便带鲜血、脓血,大便变细、变扁或表面出现槽沟。”傅赞提醒,排便习惯和感受的改变,也要重视,“排便习惯改变,包括排便次数突然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这种症状持续超过3周应格外注意。排便感受改变,包括便意频繁,有排不尽的感觉,时常有肛门下坠感。”
此外,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肿块,也要及时排查。“腹痛腹胀可能表现为隐痛;如果结直肠癌导致肠腔狭窄,可能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腹部肿块是可能在腹部摸到体积较大、较硬,大小不等,表面有结节的肿块的。”傅赞提醒,“如果还伴随着一些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要立即提高警惕。”
如何降低发病风险?
远离结直肠癌,做好预防与筛查也很重要。
傅赞强调,首先要识别高风险人群,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通过以下项目进行评分,以下各项累计评分不低于4分者,认定为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49岁(0分),50—59岁(1分),≥60岁(2分);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吸烟史:无(0分),有(1分);BMI:<23kg/m2(0分),≥23kg/m2(1分)。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60岁时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则为4分。
而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则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一旦被认定为高风险人群,最重要的是早筛、早诊、早治,应定期进行筛查。”傅赞提醒,结肠镜检查是一线推荐筛查方法;对于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法。
此外,调整生活方式可降低发病风险。“除需警惕上述症状和遵循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外,控制吸烟、保持健康体重、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傅赞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