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前不久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团队宣布,首次在同一天内成功完成两例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甚至帮助一位瘫痪20年的少女仅凭脑中构想“虚拟手腕”即可进行绘画,再次将这项技术推向公众视野中心。
这股全球关注的脑科学热潮,在中国同样势头强劲。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位视障女士通过上海脑科学研究所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仅凭意念操控机械臂完成毛线编织;强脑科技(BrainCo)带来一只能完成0.1mm亚毫米级操作精度、可以感知物体硬度和纹理的灵巧手,同样运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有效帮助残障人士恢复手部功能。
目前,非侵入式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凭借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以及更易进入临床应用等显著优势,相关应用正从医疗康复领域拓展至智能家居,并在睡眠管理等新兴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脑电技术如何“读懂”睡眠?
众所周知,脑电波是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直接电信号,是神经科学界公认的判断睡眠分期的 “金标准”。非侵入式体外脑机接口产品,可以利用精准脑电检测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脑电信号,量化出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的放松指数等神经指标,再利用声、光、电等干预手段调节脑波,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因此,以脑电技术为核心的非侵入式方案,如可穿戴头带、集成于床垫的传感系统等,更有望成为落地消费级睡眠市场的现实支点。
全球首款脑电床垫带来的启示
前不久,睡眠科技企业喜临门与强脑科技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并联合推出全球首款集成脑电技术的AI床垫“宝褓・BrainCo”,带来里程碑式产品变革。
据了解,宝褓·BrainCo实现了数据传感的多模态融合,能够通过传感器实时评估用户身心状态,形成睡前智慧调控、睡中自适应调节、睡后自然唤醒的全周期睡眠闭环管理。这种从“被动监测”到“主动响应”的转变,让“AI陪伴”的概念在睡眠场景中变得具体可感,也为整个行业从硬件竞争转向服务增值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目前,国家“十四五”规划已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更预测,到2030年中国睡眠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科技助眠”赛道增速高达90%。结合完善的智能家居生态和“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脑电技术在智慧睡眠领域找到了一个极具爆发力的应用入口。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类似宝褓·BrainCo的产品涌现,届时,“今夜无人失眠”的美好愿景将会更快变为现实。
编辑: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