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炼铁网)
张 波 李晓东 杨 波
(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
摘 要 针对高碱、高锌负荷下,高炉存在透气性差、气流不稳、风口小套上翘、炉温和炉况波动大、产量低、消耗高等问题,通过精料降低入炉有害元素负荷,调节两股煤气流合理分布和强化渣铁排放提升碱、锌元素排出效率,合理控制炉温、富氧率促进高炉稳定顺行,高炉在54.30%左右的入炉品位下,利用系数提高到3.60 t/(m³·d),燃料比、焦比分别降低至555 kg/t和400 kg/t左右。
关键词 碱负荷 锌负荷 产量 燃料比 焦比
红钢公司1350m³高炉(以下称3号高炉)于2008年7月9日建成投产,有效容积1350m³,设有风口22个、铁口2个、渣口1个;2021年3月高炉停炉检修,进行了炉腹修复造衬,于2021年3月21日开炉投产。由于缺乏矿山、焦化厂等资源设施,长期以来3号高炉生产所需原燃料皆靠外部采购。原燃料资源紧张,用矿、用焦复杂多变,炉料中钾、钠、锌等有害元素含量高,使得入炉有害元素负荷远高于行业标准,尤其高碱负荷和高锌负荷入炉对炉况稳定顺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炉产量低、消耗高[1],如表1所示。
1 高炉碱负荷、锌负荷的来源
3号高炉矿石用料结构主要为“烧结矿、南非块、昆球、华宁球”4种矿石,有时少量使用老挝块、越南块、一立球、红山球等;在焦炭用料上主要使用师宗焦和派盟焦两种主力焦种,但根据库存及采购情况亦使用其他焦种且短期配比可达20~30%。从2020年矿石成份分析来看,有害元素的含量各有高低,其中钾、钠元素在烧结矿、昆球、华宁球中含量较高;锌元素在华宁球、红山球中含量高,其次是烧结矿中。如表2所示。
结合高炉生产实际用料占比,通过分析测算,2020年3号高炉入炉平均碱负荷达6.91 kg/t、锌负荷达1.12 kg/t,远高于国标GB-5024-2008控制要求:碱负荷≤3 kg/t、锌负荷≤0.15 kg/t,也高于行业绝大部分企业。3号高炉入炉碱负荷主要由烧结矿带入,其次是焦炭、昆球、华宁球;入炉锌负荷主要来自于烧结矿,其次华宁球也带入了19.39 %的锌负荷。如图1、图2所示。
2 高碱、高锌负荷对高炉的影响
3号高炉长期处于高碱负荷和高锌负荷的生产条件下,其循环富集一方面使得高炉炉墙结厚、结瘤,有效容积减少且气流分布变化;另一方面其浸入高炉硅铝质耐材、碳砖等保护材料中,长期以往导致了炉壳破裂、风口上翘等情况发生。高碱负荷和高锌负荷,极大的影响了3号高炉的稳定顺行,增加了高炉操作难度,甚至时有炉况失常的情况发生[2],是高炉提产降耗的一大阻力。
2.1 高炉透气性差
由于碱金属和锌元素在高炉内部的循环富集,会破坏矿焦强度,增加烧结矿、球团矿的还原粉化率,同时其吸附或渗入炉料,堵塞了矿、焦孔隙,因此高炉透气性差[3]。2020年3号高炉透气性指数维持在15000~15500 m³/min·MPa左右,高炉压差较顶压高出15kPa左右,如图3所示。此外,高炉呈现渣铁排放前后风压变换明显的状况,在高炉出铁后期及出铁间隔期间风压紧张,而开口出渣后则压量关系好转。高炉透气性差,增加了高炉炉况稳顺的操作难度。
2.2 气流不稳,炉况波动大
在高炉煤气流及渣铁的冲刷下,炉墙上黏结的碱元素和锌元素并不稳定。[4]不断黏结和脱落的碱元素、锌元素,使得高炉炉身四周冷却强度不均匀且不断变化,高炉渣皮不稳、水温差波动大,影响高炉气流的稳定分布,高炉时有边缘过吹的现象;在不均匀的气流影响下,炉墙部分位置碱、锌元素不断富集黏结,结厚、结瘤,而当黏结物随渣皮大面积脱落时,则会引起管道的发生,高炉气流急剧变化紊乱、滑料频繁,高炉顶温不可控,如4图所示。
大量黏结物脱落进入炉缸,使得炉缸温度急剧下降[5],高炉铁水出现高硅低物理热的现象,生铁含锌急剧升高,脱硫效果转差,如图5所示;同时黏稠的渣铁,进一步恶化了高炉透气性,不利于炉况稳顺。为保证铁水质量,加快恢复炉缸温度,高炉临时采取大量喷吹煤粉、增加用焦等调整手段;此外,每次发生气流紊乱和滑料现象,高炉都不得不大量减风退氧,以稳定炉况。因此,高碱、高锌负荷使得高炉初始煤气流变换、燃料比和炉温波动大,高炉操作难度增加,炉况稳顺程度差。
2.3 风口小套上翘
长期在高碱负荷和高锌负荷的侵蚀、渗透作用下,3号高炉出现了炉身中下部炉壳裂缝,风口中套变形、煤气泄漏,以及风口小套上翘等问题。尤其以锌为主的有害元素渗入风口组合砖[6],使得高炉风口小套上翘严重,如表3所示。风口小套上翘极大的影响了高炉初始煤气流的分布,高炉风口亮度不均匀、炉温不稳定等现象明显。
3 高碱、高锌负荷下的提产降耗措施
为降低高碱负荷和高锌负荷对高炉炉况的影响,强化高炉冶炼,提高高炉生产效率,实现提产降耗的生产目标,3号高炉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策实施。
3.1 实施精料方针,降低入炉碱负荷和锌负荷
为保证高炉在大风、高压、高风温、高负荷生产条件下的稳定顺行,为高炉降低消耗和提高冶炼强度打下基础,3号高炉进行了精料控制。[7]
首先,高炉加强了对烧结矿质量的管控,在烧结矿配料过程中,一方面减少含钾元素高的粉矿配比,减弱碱金属对焦炭热态性能等影响;另一方面,停用了含锌量高的污泥,避免锌元素的炉外循环;此外,不断增加烧结矿配矿中高品位粉矿占比、减少Al2O3含量,使烧结矿品位从50%左右提高至52%左右,Al2O3含量从2%左右降低至1.7%左右,如图6所示,从而达到减少渣量、改善炉渣流动性的目的,以缓解高碱、高锌负荷带来的憋风问题。
其次,高炉停用了钾、钠、锌含量较高且用量少的红山球等矿石,将烧结矿用量逐步增加并控制在71~74%左右,生矿用量逐步降低至5%以内。通过以上措施,2021年7月份以来,高炉入炉碱负荷控制低于6.50kg/t,锌负荷控制低于1.02kg/t,如表4所示。
此外,3号高炉通过加强对焦炭质量的改善,以减轻高碱、高锌元素对焦炭性能破坏后恶化高炉透气性的影响。一方面,高炉提高对主力焦种师宗焦的质量要求,使入炉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波动幅度减小并改善提升;另一方面,高炉增加了其他优质焦种的使用,以缓解采购困难等问题,确保高炉用焦质量的稳定。如表4所示,2021年7月份以来,高炉入炉焦炭平均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3.2 两股煤气流合理分布调节
从3号高炉锌负荷的排出统计发现,高炉炉尘中排出的锌负荷占整体排出量的平均值为95.78%,即使排出量占比较少时亦达87.95%,因此要减少锌在炉内的富集,就要加大锌随煤气的排出量[8];此外,保持炉况稳定、顺行,减少炉温波动,也是防止锌害的有效措施[9]。为避免碱元素和锌元素在炉墙上大量富集和脱落带来的炉况、炉温波动问题,同时有效缓解高碱、高锌负荷及低品位、大渣量而带来的憋风问题,3号高炉采取了对两股煤气流合理稳定分布的操作调节。
一方面,高炉在2021年3月份停炉检修时将风口全部更换为φ120mm的风口小套,有效扩大圆周方向燃烧带,促进炉缸活跃,使初始煤气分布更加均匀;其次,高炉将入炉风量由2800m³/min左右增加至3000m³/min左右,提高了煤气的穿透性,进一步改善了料柱中煤气的分布。另一方面,高炉将矿批由35t左右逐步增加至39~41t,通过增加料层厚度抑制管道形成,避免气流过吹;此外,高炉控制料线在2.0m左右的同时,将高炉布料矩阵由过渡到进一步加强中心气流,并根据透气性情况灵活调整选择矩阵和适当控制料线深度,如:透气性较差时,短时将料线控制到2.0~2.5m,以放开中心气流、稳定顺行。在强化中心煤气流的同时适当发展边缘,使得高炉气流维持稳定顺行并促进锌负荷随中心煤气排出。通过实践,3号高炉两股煤气流合理分布,使得有害元素的富集影响减少,高炉气流更加通畅稳定且煤气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3.3 强化渣铁排放
高炉炉渣是碱负荷排出的重要途径,在3号高炉碱负荷的排出占比中,通过炉渣排出的碱负荷占比达96.67%以上。加强渣铁排放,缩短碱金属在炉渣中的还原时间,抑制碱金属在炉渣中的还原和挥发[2],可有效提高碱负荷排出率和改善高炉透气性;同时还可以减少锌在炉内的滞留时间[10],提高锌元素的排出率。
为强化渣铁排放,3号高炉一方面加强了出铁组织,在增加使用3机车对罐的同时,加强与铁运联系对罐,并在出铁结束后及时完成堵小井口、拉罐,从而尽可能在5min内完成铁罐的对位;此外,通过加强各项基础工作的管理,提前做好渣、铁沟等设施检查工作,实现罐好即开口。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炉前工技能的培训提升,通过严格落实铁口泥套和炮嘴的清理工作,并精准控制、稳定堵口打泥量,尽量避免堵口跑泥,逐步提升铁口深度至2.80m以上,从而实现开口容易快速、出铁时间和次数稳定的目标。通过以上举措,3号高炉出铁时间占有率从不足80%提高至84%以上,有效增强了高炉渣铁的排放,如图7所示。
此外,3号高炉采取定期降碱排锌操作,防止锌的加剧富集[10]。在铁水温度充足、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条件下,高炉每隔20~30天进行1次降碱操作,将炉渣碱度降低至1.15倍左右并稳定生产1~2个班以上,必要时进一步降低炉渣碱度;在高炉炉渣碱度低于1.15倍,尤其在1.11倍下生产冶炼时,高炉排锌效果明显,如图8所示。
3.4 合理操作参数控制
控制合理的操作参数,是稳定高炉炉况长周期顺行,提升碱负荷、锌负荷排出效率,减轻各类有害元素危害的有效措施,也是高炉实现高产低耗的关键所在。
3.4.1 适宜的炉温和物理热
3号高炉除碱负荷、锌负荷较高外,硫负荷与钛负荷也相对较高(2021年平均硫负荷4.51kg/t,钛负荷10.99kg/t),因此高炉在炉温和物理热的控制上既要保证高炉良好的透气性,又要确保生铁质量。通过对高炉炉温分布统计情况发现,高炉生铁含硅控制在0.20%≤[Si]≤0.40%时,高炉炉况稳顺情况及燃料比、铁水质量相对较好;此外,在高炉排碱、排锌时,呈现高硅低物理热的现象,此时[Si]不能真实的反应出高炉炉缸温度状态。因此,2021年7月份以来,高炉调整以物理热作为热制度的重要参考,[Si]作为炉况走势的判断参考。高炉调整操作物理热范围为1440~1460℃、炉温控制在0.30~0.35%左右。生产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炉温和物理热控制,高炉炉况稳顺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2021年8月份以来,3号高炉铁水含硅稳定率(0.15~0.60%)大幅提高至90%以上,见表5所示。
3.4.2 适宜的富氧率
增加高炉富氧,可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7]。2021年4月份,红钢3号高炉将富氧率由4%以下提高至5%以上,其中5~7月份平均富氧率达5.97%。高富氧的同时,高炉采取大喷吹,喷煤比提高至150kg/t;高富氧、大喷吹有效促进了高炉间接还原的发展,高炉产量大幅提高,焦比、燃料比也得到一定降低。然而,随着高炉富氧率的提高,使得理论燃烧温度过高,5~7月间3号高炉理论燃烧温度达2500℃以上;理论燃烧温度过高会引起SiO大量挥发,不利于炉况顺行,尤其是在高碱、高锌负荷条件下,3号高炉管道、悬料、崩料等情况频繁,极大的制约了高炉降低生产消耗[7]。因此,2021年8月份以来,高炉降低富氧率生产冶炼。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高炉富氧率维持在4.60%左右时,产量和消耗指标都相对较好,如表5中所示,2021年10~11月,高炉利用系数达3.60 t/(m3·d),燃料比分别为552.27kg/t和555.23kg/t。
4 高碱、高锌负荷下的提产降耗效果
高碱、高锌负荷使得高炉透气性差,出铁前后憋风严重;同时,其黏结物的形成和脱落也会对高炉气流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富氧条件下对高炉炉况稳顺影响很大。此外,长期的高锌负荷冶炼,还会使得高炉风口小套上翘严重,影响高炉初始煤气流的分布,导致高炉风口亮度不均匀、炉温不稳定。因此,2021年一季度前,3号高炉日均产量基本维持在4050t左右,且焦比、燃料比分别高达430kg/t和570kg/t以上,高炉产量低、消耗高。
在控制降低入炉碱、锌负荷的同时改善提升其排出效率,以及合理的控制高炉炉温、富氧率等,高炉炉况稳顺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2021年8月份以来,3号高炉生铁含硅稳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稳定顺行的炉况,为3号高炉在低品位和高碱、高锌负荷生产条件下提产降耗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基础;8月份以来,高炉产量大幅提高(8、9月份限产能生产冶炼),利用系数达3.60 t/(m³·d),高炉燃料比降低至555kg/t左右,焦比降低至400kg/t左右,如表5所示。
5 结语
(1)高碱、高锌负荷会导致高炉透气性差、高炉气流不稳定、风口小套上翘等问题;尤其是高富氧下,高炉煤气流变化较大且难以控制;
(2)结矿配矿时应避免锌元素的炉外循环和减少使用含钾、钠、锌等元素高的粉矿,同时采取优化炉料结构调整,可有效降低入炉碱负荷、锌负荷;
(3)高碱、高锌负荷下,高炉在强化中心煤气流促进有害元素排出的同时也要适当发展边缘,以实现促进两股煤气流的合理分布,稳定高炉气流;
(4)增加对罐机车、加强炉前组织协调以及精准控制铁口深度和堵口打泥量,可有效提高出铁时间占有率,促进碱负荷排出;
(5)控制炉温0.30~0.35 %、富氧率4.60 %左右,可有效促进高炉在高碱、高锌负荷条件下的稳定顺行,有利于高炉提产降耗生产冶炼。
6 参考文献
[1] 李肇毅,姜伟忠.高炉锌负荷对燃料比影响的定量分析[J].炼铁,2016,35(4):15-17.
[2] 赵贵希,刘其敏.高炉碱负荷和锌负荷的来源透析及对策[J].中国冶金,2014,24(12):51-54.
[3] 张建良.高炉解剖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9.
[4] 徐海波,孙艳芹,李燕江.抑制高炉锌危害的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3):48-51.
[5] 伍世辉,刘三林,李鲜明.韶钢6号高炉碱金属危害的控制[J].炼铁,2009,28(1):
39-41.
[6] 杨雪峰,储满生,王涛.昆钢2000m³高炉风口上翘原因分析及治理[J].炼铁,2005,34(4):1-4.
[7] 贾艳,李文兴.高炉炼铁基础知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8] 李向伟,尹腾,董遵敏.大型高炉高锌负荷冶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炼铁,2015,34(2):8-11.
[9] 西鑫.锌在高炉中的危害机理分析及其防止[J].钢铁研究,1992(3):36-41.
[10] 何敏,叶建刚.新钢6号高炉有害元素分析与对策[J].炼铁,2019,38(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