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8月6日电(记者 侯雪静)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主办的“智汇西湖・AI法律科技赋能社会治理论坛”近日举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科技的深度融合,探讨AI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执行会长王民说,AI法律科技正成为连接商业创新与法治保障的“关键纽带”。他提出三点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让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坚守“技术向善”伦理底线,让科技发展饱含人文温度;推动全球规则共建,让中国方案贡献世界智慧。他同时期待“法保网”等新锐力量能加速成长为新的行业标杆,共同织密商业生态的法治守护网。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AI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法律服务模式:智能合约让风险从“隐性”变“显性”,类案检索让维权从“高价”变“平价”,算法调解让纠纷解决从“耗时”变“高效”。这些创新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法律服务高门槛难题,让法治阳光普照每一个市场主体。协会将持续推动技术红利普惠,构建“算法为笔、数据为墨”的新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法律支持。
论坛开幕式上,法保网超级AI法律智能体LawOne发布。法保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华涛介绍,LawOne依托法保网亿级真实法律服务数据和先进算法,打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时空限制与价格壁垒,可为普通人提供高性价比的专业法律服务。这一突破标志着“AI+法律科技”正式迈入民生普惠时代,让“专业法律服务触手可及”从愿景变为现实。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围绕AI法律科技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度分享。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鸣起聚焦平台用工新挑战,建议构建“算法透明化监管”“权益保障清单化”体系,在鼓励新业态发展的同时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实现创新与保障并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提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他认为,人工智能立法是技术理性与法律理性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弹性治理框架。构建“技术可信、法律可依、伦理可溯、全球共治”的治理生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剖析人工智能立法核心矛盾,提出“在动态平衡中构建弹性框架”的思路,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法律体系提供前瞻性构思。
此次论坛系统梳理了AI法律科技在司法改革、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明确未来发展三大方向: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完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制度与伦理规范,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
论坛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主办、法保网承办,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杭州市民营企业协会、浙江民建企业家协会、浙江省清华学子企业发展促进会、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北京杭州企业商会联合支持,来自政界、法学界、科技界、企业界的800余位代表参会。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