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视网)
前几天,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的事件引发关注。媒体报道的很详尽了,也回答了网友关心的问题:第一,亮证女司机不是公职人员,在民营企业上班;第二,证是真的,但是女子丈夫的,女子丈夫是公职人员;第三,奔驰车是自己的,买的是二手的;第四,女子能报出对方相关信息,是因为女子的父亲告诉她的……随着官方通报的发布,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越来越清楚,但背后牵扯的问题却值得每个人深思。
首先,“亮证”女司机侯某某这事儿最令人愤懑的并非交通纠纷本身,而是其中展现的公器私用、以官压民的扭曲心态,触碰了老百姓的心理底线。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实则暴露了骨子里的特权思维。在侯某某眼中,象征公权力的执法证,成了她压人一头的“特权证”,仿佛掏出它,就掏出了古代的尚方宝剑和黄马褂!说白了,就是想“拿公家的权,办自家的事”。而公职人员的权力姓“公”不姓“私”,权力是老百姓给的,就得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给百姓办事。把它当成自家菜园子里的萝卜,想怎么拔就怎么拔,结果显而易见,侯某某最终被自己的傲慢无知反噬,落了一个人人喊打!
第二,调查结果表明,这“亮证”行为不仅可恨还可笑。一张证件亮来亮去,竟然是自己丈夫的执法证件。侯某某的丈夫估计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跌进了妻子亲手挖的“坑”里。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其丈夫作为公职人员,证件被他人不当使用,让本该象征公信力、为人民服务的执法证,沦落成私人纠纷中高人一等、逼人就范、为虎作伥的“帮凶”,公与私的界限何在?公职人员的底线何在?
最后,这次村道上的会车让路争执,在日常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矛盾了。谁先走、谁后走,能耽误多少时间?能影响多少事?又能挣回多大一口气?更何况双方还是没出五服的邻村表亲。沾亲带故的,按理说更应该讲情面、讲道理,可结果呢?亮证、举报、上传、出警、删帖、道歉、调查,最后演变成一个全国人围观的热闹。这也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法治能把权力锁在笼子里,而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这三风不纯,再美的山水也缺乏灵气。所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还得加把劲儿。
农视点述评员 | 赵宁宁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