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一堂八段锦教学课正在进行。十几分钟下来,习练者的额头已冒出细密的汗珠……
这是记者日前探访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体育医院)开设的运动促进健康训练课时看到的。近半年来,该院积极响应“体重管理年”号召,每个工作日开设三堂运动促进健康训练课,包括有氧减脂、体能训练、太极拳、八段锦、脊柱保健操等多个项目。训练课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每当公众号、约课群放出名额,瞬间便被约满。
50岁的郭靖得知南京市中医院提供免费八段锦指导后,一直坚持约课、上课。“感觉不错。大家平时伏案工作,利用中午锻炼,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有了改善。感谢医院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甲医院插上体卫融合翅膀
南京市中医院最早可追溯至1934年。2022年,该院增挂“南京市体育医院”的牌子,成为江苏省首家依托三甲综合医院成立的体育医院。医院党委书记刘奇志介绍,通过增聘运动专业人员、添置运动器材、开设运动医学等相关科室,医院体卫融合服务功能大大提升。目前,该院增设了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医学科,创设体育+健康管理、体育+康复、运动医学+体育、中医+体育四融合“多专业一体化”特色服务模式,为三甲医院插上了体卫融合的翅膀。
哪个科室最受欢迎?当属治未病科。该院门诊部主任钱媛表示,治未病科开设运动生活方式医学门诊、脂肪肝减重门诊、运动指导门诊等专病门诊,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体重管理、脂肪肝等问题,秉持“体卫融合、中西结合”的理念干预。“治疗的基本环节是‘测、评、导、练’,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检测、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干预、健康档案管理、信息查询等综合性服务。”
的确如此,在南京市中医院,体育元素无处不在——针对不同锻炼需求的健身房星罗棋布,科学健身理念方法宣传栏、宣传板随处可见,很多科室邀请到体育系统的健身指导专家,不少医护工作者考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记者在现场遇到了36岁的仇先生。到治未病科就诊前,身高1.76米的他体重105公斤。通过两个月饮食、运动、中医的调理,体重目前已降至92公斤,体脂率从42%下降到35%。仇先生说,运动是良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大的收获。
马拉松门诊是该院的“明星门诊”,通过整合骨伤科、康复科、运动医学科等多学科资源,为跑者提供“赛前评估—赛中防护—赛后康复”的一站式服务。钱媛表示,南京每年举办十余场马拉松赛,但大部分跑者缺乏科学训练和完整规划。开设马拉松门诊,更大意义在于让跑者了解科学的运动方式,依托体卫融合特色,将预防、诊疗、康复集于一体,为运动爱好者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终于找到了可以放心练的健身房”
71岁的任大庆正在跑步机上锻炼,他精神矍铄,完全不像古稀老人。“我以前可不是这样。年轻时有走路锻炼的习惯,但由于患了心脏病,就不敢练了,几年下来,血脂、血糖全上去了。偶然了解到家附近的社区诊所开设了百姓健身房,就来看看。现场不但有专业教练指导,还有医生护士陪护,我就放下了思想包袱。现在风雨无阻天天来练,体重得到了控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许多老年人患有基础病,他们不敢去健身房,也缺少专业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当地体育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体卫融合探索,开辟了63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区域。”南京建邺区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岳清萍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体重管理需求的就诊者在接受人体成分分析、心肺力量测试后,拿到医生根据报告开具的个性化运动处方,领取专属IC卡和运动手环后,便可在功能区锻炼。医院健身房还专门安排医务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减轻锻炼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锻炼者的心理负担。
岳清萍介绍,医院组织了一支由6名运动处方师、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全科医师、3名中医师、8名康复治疗师在内的25人运动促进健康专业服务团队。在就诊者锻炼时,专科护士、健康管理师等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面对任何复杂情势均可快速作出反应,确保就诊者安全运动。
“终于找到了可以放心练的健身房!”任大庆笑着说。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成效被社会各界认可并受到普遍重视。据了解,江苏省高度重视体卫融合工作,早在2021年就开始在全省推行体卫融合体系化建设,南京是首批试点城市。南京市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社会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服务供给等方面下了大力气,先后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机构34家,已实现全市“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体系全覆盖。34家体卫融合机构中,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通运动促进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诊疗在医院、健身在场馆、健康在社区”三位一体的南京体卫融合社区新模式正在逐步成形。
图片来源:南京体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