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顾亦来 通讯员 陆丽君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上海金山廊下镇山塘村的非遗糕点铺已升起袅袅热气,一河之隔的浙江平湖广陈镇山塘村,老字号“老鼎丰”的玫瑰米醋引来早起的游客;向南4公里,广陈镇泗泾村的数字农业工厂无人机正在自动巡田,西面的广陈镇龙萌村一筐筐蓝莓直送嘉兴水果市场,北部的廊下镇中华村民宿里已飘出咖啡香……
曾经“鸡犬相闻却各自为政”的省际乡村,如今打破行政壁垒,以“明月山塘”为共同品牌,用令人惊叹的协同发展速度,成为长三角乡村振兴的“现象级”案例。
数据显示,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4年达到村均445.67万元,年均增速超15%,一幅“东部生态美学、西部产业连片、南部宜居安康、北部老街古韵”的共富图景正徐徐展开。
百年老街的“破界”新生
上午9时30分,上海游客徐薇伊已在山塘老街的馄饨铺吃好早饭,拎着两瓶平湖老鼎丰牌玫瑰米醋,坐在“Fei”咖啡店里歇脚。“半个小时,已经在浙沪走了一个来回。等下要去廊下的郊野公园,也就2公里多路。”她笑着说,“这样的跨省漫游太奇妙了!”
这条横跨浙沪的老街,曾因行政区划分割陷入发展困境。“过去上海段的店铺门庭若市,浙江段却冷冷清清。”广陈镇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深有体会地说,“就像左手握不住右手。”
转机出现在2016年,两地启动“明月山塘”景区建设,以南北山塘为核心,统一建筑风貌、共享旅游资源、联合招商运营,老街修旧如旧,商铺业态互补,游客漫步其间,几乎感受不到省界的存在。
如今80多家店铺沿河铺展,非遗糕点铺与网红咖啡店比邻而居。“Fei”咖啡店的老板胡显发也是这场乡村振兴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作为上海啡鑫科技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胡显发去年将咖啡事业从上海搬到山塘村,正在建设1200平方米的咖啡工厂。未来这里将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闭环,集生豆贸易、烘焙、培训于一体,预计年培训咖啡师300人。“这里既有上海的客流优势,又有浙江的成本优势,还能享受当地政策支持。”这位“咖啡跨界者”说,“省界不再是阻隔,反而成了吸引游客的独特IP。”
智慧农业的“跨界”共振
位于广陈镇龙萌村的浙江后稷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一株株绿油油的生菜、芝麻菜在全智能化控制温室里茁壮成长,这里已经实现了种植自动化、智慧化、无人化,年产蔬菜375吨以上。
沿着示范园所在的平朱公路驱车3分钟,就来到廊下镇的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智联植物工厂里的绿叶菜们也在“竞相绽放”。
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清表示,两个工厂将形成合力,打造可复制、能盈利、标准化的智慧农业新模式。
聚焦南北山塘村跨省文旅、龙萌村科技农业、泗泾村设施农业、中华村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从过去的南北山塘“点对点”合作共建向如今的5个村“片与片”组团发展迈进,浙沪两地乘着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和浙沪“T300农创走廊”资源优势的东风,招引长三角草莓种源研发中心、京东方后稷等优质农业科技项目落户,盘活3807亩土地建设蔬菜基地共富联合体、“AI+智联植物工厂”等“共富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形成南北山塘文旅产业片区,龙萌、泗泾、中华三村设施果蔬产业片区。
在筑牢农业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浙沪两地积极开拓服务业“第二发展路径”,谋划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农产综合平台——长三角农博汇。
项目规划面积330亩,总投资约30亿元,涵盖冷链物流、集配加工、大宗交易等功能,打造“产、供、销、服、培”全链条供应链中心,聚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农产品集散、交易的重要枢纽节点。项目预计年内建成,目前已与省农发集团下属新农都公司等签订招商运营合作协议。
生态美学的“无界”探索
在东部生态片区,国内首家以稻田生活美学为主题的度假酒店——“寂静山塘”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该项目的操盘手是中国大尖旅游集团掌舵人邹超杰,他和妻子吴莉莉曾在大理、丽江、凤凰、平遥等地成功运营多个文旅项目。
“10年前,大家追求的是有目的性的旅行,去云南找‘一米阳光’,去海南寻‘天涯海角’……未来,大家势必会偏向无目的旅行,行车一两个小时,不是为了某个景点,而是单纯因为这里美而停留。”邹超杰说,他致力于打造一种融入自然、回归田园的新度假模式,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享受高于城市品质的生活。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一边是浙江,一边是上海。又拥有那么多优质的农业生态资源,稻田景观独特,还有夜晚蛙鸣等自然元素,我们将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串联沿线点位,把现代旅游元素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漫步空间。”邹超杰说。
“寂静山塘”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全部农业生产功能。稻田依然是稻田,所有设计都尽可能融入环境,不破坏乡村的整体氛围,只是被注入了美学灵魂。目前已在运营的寂静山塘共富工坊,依托村里的阿姨们手作香包、布袋、挂饰,以及研磨咖啡等方式,带动就业与增收。
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美学,当生态保护碰撞创意设计,一场关于乡村未来的“无界”实验正在浙沪边界悄然展开。不仅如此,5个村还成立山塘旅游开发公司,引育山尾茶空间等业态100多家,将枫叶岛、星空度假营等节点串点成线,打造“漫游山塘”全域旅游带;积极发动村民盘活闲置农房发展庭院经济,以自主开设、合作经营等方式开设农家乐、民宿等业态65户,帮助4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创收15万多元。
下一篇:夏日里的“高空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