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郭亮 黄靖恒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其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生命力。贵州多民族聚居,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贵州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展望未来,如何让民族文化“火”在当下、“传”向未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实现活态传承,必须坚持主体性、真实性、数智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主体性,激发“两创”的源动力和生命力。主体性是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两创”既离不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感知体验,又需要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对新生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份进行精准认定;深入实施“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锦绣计划,将师徒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高等院校开设非遗专业、“两创”特色课程或共建实训实践基地,定期举办文创产业发展研习活动;建立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智库,推动非遗展馆、博物馆和文创企业、产业的深度对接,持续打造“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精心培育贵州民族文化IP。
坚持真实性,确保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真实性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师古而不泥古”,即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拥抱现代,通过讲故事传递真实的文化基因。真实客观传播。例如,《中国苗·艺术展》亮相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诸多国际知名品牌先后发布以贵州苗绣为基础设计的产品,不断扩大苗绣影响力。整体系统传承。例如,布依族八音坐唱,不仅完整保存器乐演奏、曲牌唱腔等技艺,更系统传承其依托的节日、婚丧嫁娶等民俗及蕴含的族群历史记忆等文化内涵;黎平以肇兴侗寨为核心,对村落格局、整体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融入现代需求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除了在造型和工艺上实现升级换代之外,更要融入设计团队对文化的深度思考。
坚持数智性,赋予民族文化科技感和时代价值。数字化保存、沉浸式体验等各种形式,不断拓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的边界。一是推动民族文化数字化应用。运用AI技术、3D技术对民族技艺进行数字化建档;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方案,为创作者提供创意参考。二是搭建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集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出、沉浸式研学等于一体的场景空间,让用户体验民族文化的创作过程。三是创设“数字文创”商超。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非遗及文创产品,构建“云直播”“云带货”“云商铺”等营销新链路,推动非遗走上“云端”。
坚持创新性,突出民族文化的文化味和烟火气。加大对“两创”的制度供给。探索构建民族文化公益诉讼司法保护机制,创新“司法+民族文化”工作模式,设立非遗司法保护示范点。常态化开展文化领域执法工作,大力打击虚假宣传、盗用、滥用民族文化IP行为。深化文旅体融合,借助“村超”等文旅体IP,打造民族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如以“二月二”“火把节”等民族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开发旅游产品;将民族文化元素与时尚IP联名,将银饰、牙周陶、马尾绣等文化元素融入潮玩设计,推出“非遗盲盒”系列产品;通过民族文化快闪店、KOL开箱测评等宣传方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通过品牌化运营和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促进民族文化文创产业发展。构建“民族文化+”新业态,推动民族文化与设计、时尚、科技等产业跨界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价值体系,让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XMZ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