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董文静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发展对于建筑人员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复合化。建筑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过程不单单是建筑技术的呈现,更成为加强乡村文化认同、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当前建筑类专业教学沿用城市建设模式,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度需要提升,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导致参与乡村建设的建筑类专业人才不足。因此,高校应将建筑类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相关联,围绕乡村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高校应以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增加乡村振兴相关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契合度。
增加乡村建筑相关教学内容。高校可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增加乡村振兴教学模块,聚焦乡村建筑设计、农村环境改善、乡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侧重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乡村振兴真实建筑案例,以项目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对接。以乡村民宿设计为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需求调研、测绘与数据分析、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效果展示、项目实施等,通过系统参与项目实施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建筑类人才培养为目标,开设建筑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意建筑设计原则、创新方向等,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建筑设计技能培训等教育教学活动,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中融入乡村建筑文化。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立足区域乡村建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专业课程。一年级可开设“乡村认知调研”课程,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区域建筑形态差异,了解历史、人文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二年级可开设“乡村建筑设计”“乡村模型制作”等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乡村建筑形制、特点、营造技术等知识,为后续参与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创新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高校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支持校内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校内产业园等建设,让学生在校内实践场景中锻炼建筑专业技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实践教学场景,学生可借助智能交互设备反复进行实践演练,加快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校地共建实践基地。依托定点帮扶政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乡村合作共建乡村实践基地,提供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测绘志愿服务、村容村貌整治及景观规划社会实践活动,以高校人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乡村民居改造、建筑材料研发、绿色建筑推广等项目,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支持,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组建教师团队,形成育人合力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高校应采用内外联动的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对外积极引进具有乡村建设经验的建筑设计师、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标准制定、实践教学规划等,并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指导。对内加强校内教师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建筑项目实施,或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入校开展培训、讲座等。
鼓励教师开展项目研究。鼓励教师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及实践活动,直观感受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发掘乡村振兴的痛点及难点,将其融入教学案例,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围绕乡村振兴设立建筑专业教研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分析乡村振兴与建筑教学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确保建筑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此外,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政策,对在教学及科研中表现突出或取得成果的建筑专业教师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与乡村情怀的高水平建筑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号:K23YG2070439)。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上一篇:罗马尼亚前总统伊利埃斯库去世
下一篇:啤酒节30天接待游客突破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