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月朦)昌平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昨天开幕,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同时发布,单一政策“精准查”、多政策“智能配”以及政策计算器“秒算钱”等功能帮助企业精准触及政策。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旨在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昌平区发改委主任蒋玮介绍了《推动昌平区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2025年项目谋划招募工作方案》,该方案鼓励谋划社会投资项目,并配合做好过程管理、信息报送、项目论证、入库审核、推动项目落地等工作。据了解,按照“揭榜挂帅”原则,昌平区财政安排项目谋划工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作为落地项目谋划主体的奖励资金及谋划经费。
“在‘小米模式’的基础上,中海汇智里项目从拿地到预售全流程审批仅用时45天,梧桐山语项目从拿地到进场施工仅用6天时间,昌平机器人产业园,创造了拿地到开工仅用1天的新纪录。”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说,这也是昌平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刘晓东介绍,昌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同时打造“昌快干”“昌通办”两大服务品牌,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7643项,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区新设经营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75%,数量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