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数字货币市场迎新格局
创始人
2025-08-06 07:22:11
0

(来源:金科之家网)

2025 年 8 月 1 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这一事件为香港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重大变革,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实施。

该条例的生效,不仅为香港的稳定币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香港数字货币市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条例生效首日,XBIT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的稳定币交易量激增320%,其中HKDG/USDT交易对占比达47%。传统金融机构用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机构资金正加速涌入这个新生的合规市场。

一、稳定币条例的核心内容

香港金管局设计的这套监管框架,终结了稳定币长期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局面。核心制度设计直指行业痛点,建立了一个全球最严格的稳定币监管体系。

强制持牌成为第一道门槛。任何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的机构,或在境外发行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发行方,都必须向金管局申领牌照。非银行机构需实缴资本至少2500万港元,银行机构可豁免此项要求。

储备资产要求堪称全球最严。发行方必须将100%储备资产配置于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和短期国债,同时这些资产需独立托管于持牌银行。用户可无条件按面值赎回法币,发行方必须在1个工作日内处理赎回请求。

反洗钱机制与透明度要求同样严格。发行方需建立完善的反洗钱机制,每日公开储备资产审计报告,并禁止支付利息以防止变相吸储。只有持牌机构才能发布稳定币广告,严防误导性宣传。

过渡期安排给市场喘息空间。原有稳定币发行人需在11月1日前提交牌照申请,已提交申请者可获临时牌照至2026年1月底。无牌运营者将面临最高500万港元罚款及7年监禁的严厉处罚。

二、牌照申请情况

随着监管框架落地,一场牌照争夺战已在香港金融界展开。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

传统金融机构占据先发优势。香港三大发钞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凭借成熟的法币储备管理经验,成为牌照申请的热门竞争者。中银香港和渣打已率先启动申请流程。

科技巨头积极参与。蚂蚁集团正整合支付宝HK生态,计划推出港元稳定币;京东则测试锚定港元的稳定币,优先应用于“京东全球售港澳站”跨境贸易场景。

沙盒测试企业获得特殊机遇。圆币科技(跨境支付)、渣打联合体(银行+电讯场景)因技术成熟度获得优先测试资格。XBIT交易所凭借其多链储备证明协议和自动合规引擎,成为金管局认可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

牌照审核的核心标准已经明确。技术安全与风控能力是首要考量,金管局特别关注防范黑客攻击和独立托管能力。同时,真实场景需求成为关键,需提供具体落地计划。

三、对行业的影响

1、行业洗牌与头部集中

中小玩家退场: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门槛及合规成本,迫使中小发行人退出,市场资源向京东、蚂蚁、渣打等头部机构集中。据香港证监会披露,首批申请牌照的机构中,83%为背靠传统金融或科技巨头的联合体,行业集中度CR5预计达72%。

技术层爆发:恒宝股份(量子加密硬件)、四方精创(区块链合规系统)等企业受益于持牌机构的技术采购需求,订单量激增300%。这些企业正通过模块化解决方案降低合规技术门槛,例如恒宝推出的“即插即用”量子加密设备已应用于三家持牌机构的储备资产管理系统。

2、跨境支付与RWA代币化的爆发

跨境支付革命:稳定币结算成本将降至传统SWIFT的1%,时间从3天缩短至秒级。例如,据报道,京东科技通过稳定币将东莞电子厂跨境支付时间压缩至8分钟,成本下降45%。这一效率提升得益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汇率锁定与资金划转,规避了传统银行间清算的时滞风险。

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香港计划2025年发布RWA操作指引,推动房地产、债券等资产上链。协鑫能科光伏资产、朗新集团电力交易已通过稳定币实现链上结算。代币化后,这些资产的流动性溢价预计提升20-35%,且交易记录实时可查,符合香港“阳光化”资产监管要求。

3、零售与机构市场

零售端:众安银行等持牌平台开放稳定币交易,但需通过KYC认证,单日交易限额10万港元。KYC流程已接入政府“智方便”平台,用户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即可完成认证,耗时平均2分30秒。

机构端:渣打银行联合体探索港元稳定币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加速布局代币化国债。摩根大通代币化国债试点显示,结算失败率从传统市场的0.8%降至0.02%,主要得益于区块链的原子交换技术。

四、挑战与展望

1、市场竞争与牌照价值

尽管《稳定币条例》的生效为香港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市场竞争。随着众多机构对稳定币牌照的争夺,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初阶段仅会批出少数稳定币牌照。这意味着,获得牌照的机构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但牌照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对于发行人而言,获得牌照仅是起点,还需要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包括分销渠道、应用场景、链上生态等,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2、全球稳定币格局下的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美元稳定币已占据超 90% 的市场份额,形成了 “双寡头” 格局(泰达公司发行的 USDT 与圆环互联网发行的 USDC 合计占据 86.5% 的市场份额)。

香港的监管创新发生在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的大背景下,各国正加速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监管框架。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强制稳定币绑定美债储备。而SEC的“Project Crypto”计划提出“创新豁免”。

欧盟MiCA框架强调KYC,但允许一定弹性,如对低金额交易设有豁免条款。新加坡DTSP则更接近“分层沙盒”思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价香港框架在风险识别和创新包容上“全球领先”。香港采用“价值锚定监管”原则,无论发行主体所在地,只要涉及港元价值宣称即受监管。

香港的开放监管框架支持多币种稳定币。华夏基金(香港)已推出规模超5亿美元的链上离岸人民币货币基金。

3、实名制的挑战

新规实施后,一项关键条款引发关注——持币者需全面实名认证,这在Web3社群中引起了讨论。

根据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方不仅要验证用户身份信息、保留5年以上数据记录,还不得为匿名用户提供服务。初期针对每一名香港合规稳定币持有人也需要进行身份核实。

这一规定带来两个关键限制:稳定币无法与DeFi协议直接交互,去中心化钱包与无许可地址被隔离在合规体系之外。用户使用门槛显著提高,“开钱包即用”的便捷体验不复存在。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陈景宏表示,此次安排较此前反洗钱咨询文件中提出的“白名单”机制更为严格。但他也提到,“随着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不排除有适度放宽规定的可能性”。

4、金融风险的挑战

市场过热风险同样引发监管担忧。部分港股“稳定币概念股”年内涨幅显著,香港证监会表示关注相关股价波动。

金管局多次警示:“稳定币本质是支付工具,无升值空间,投资者需警惕概念炒作”。

金融系统风险不容忽视。稳定币缺乏央行贴现机制,若储备资产流动性不足,可能引发挤兑风险。

2023年USDC硅谷银行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同时,全球大部分稳定币锚定美元,港元稳定币需应对汇率波动挑战。

五、未来展望

随着条例落地,香港金管局已规划出路线图。目标包括:扩大稳定币付款场景覆盖;提升跨境稳定币结算量占比;探索建立稳定币衍生品市场。

跨境支付效率提升潜力巨大。京东测试显示,使用稳定币后单笔跨境支付成本和时间显著下降。蚂蚁集团旗下Whale平台计划接入稳定币后进一步优化效率。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战略逐步清晰。业界规划路线涉及沙盒试点、接入mBridge覆盖RCEP区域、探索成为区域性商品定价工具。

XBIT交易所测试的“稳币债券通”协议,可让国际资本通过区块链直接投资内地债券,已在深港通框架下模拟。渣打银行则联合电讯商探索在5G环境中嵌入稳定币支付。

业界预测香港稳定币市场将迎来显著增长。在这场变革中,香港正以稳定币为支点,参与全球金融格局的重构。业界观察人士认为,香港的长远目标可能在于构建“数字人民币+稳定币”协同体系。

当其他主要金融中心仍在探讨监管尺度时,香港已率先推出全面框架。稳定币在香港的未来发展,将深刻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沪深300ETF招商(5619... 8月6日,截止午间收盘,沪深300ETF招商(561930)涨0.30%,报1.332元,成交额34...
美心西饼否认关闭港铁站门店传言... 观点网讯:8月6日,针对流传的关于美心西饼将陆续关闭港铁站内门店的消息,美心西饼在Facebook发...
自由现金流ETF(159201... 8月6日,截止午间收盘,自由现金流ETF(159201)涨0.19%,报1.062元,成交额1.97...
常山北明:董秘回应副董事长和总... 投资者提问:为什么一公告公司人事,公司副董事长李锋和董事兼总经理应华江拟合计减持0.22%公司股份存...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15... 8月6日,截止午间收盘,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159363)涨0.48%,报0.625元,成交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