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7月,盛夏的暑气在玻璃门外蒸腾,张墨涵坐在河南省郑州市职工服务中心服务窗口,指尖在一叠厚厚的票据上快速划过:单位名称、编号、金额……他目光专注,一一核对。这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如今已是能麻利处理服务窗口票据的好手,有基层工会工作人员来咨询工会会员卡办理、工会经费票据开具等问题,他解答起来头头是道。
张墨涵的母亲因交通事故产生巨额医疗费,他打算做些零工贴补家用。正当他为暑期打工犯愁之际,一个电话让他喜出望外。“我爸说,职工服务中心有个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去。”这个岗位,正是郑州市总工会“助学·实践·成长”勤工俭学帮扶项目提供的。
郑州市总聚焦职工困难需求,精准锁定市总本级建档困难职工家庭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结合学生个人意愿与所学专业,量体裁衣式匹配勤工俭学岗位,包括资料整理岗、窗口服务岗、活动协助岗。对参加勤工俭学达到一个月的学生,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进行补贴。实践活动结束后,这笔补贴直接汇入困难职工个人账户。
这是郑州市总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资源支持,缓解学子们的经济压力和提升其社会能力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个暑假,和张墨涵一样,来自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康复专业的张硕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刘亚楠,同样成为郑州市职工服务中心的“工读生”。
此前,张硕父亲所在的企业工会干部将其困难信息录入郑州市总的帮扶平台,2024年考上大学时,市总为张硕提供7500元金秋助学金。今年暑期前,郑州市总全程协助张硕完成“助学·实践·成长”项目的申请流程。
这条无形的“帮扶链”背后,是工会的精密运作:从最贴近职工的企业工会主动发现线索,到郑州市总进行资格精准核查与资源匹配,再到职工服务中心提供实践岗位与日常管理,把一份勤工俭学的机会稳稳地递到年轻人手中。
“勤工俭学帮扶项目远不止于经济上的帮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让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职场认知,提升未来就业、创业的能力。”郑州市职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刘亚楠要面对成堆的困难职工档案资料,她的任务是信息的筛选、归类与初步整合。2024年,刘亚楠参加了郑州市总的跟踪助学和成才助推帮扶项目,不仅拿到助学金,还有一张购书卡。
“乍一看全是数据和表格,枯燥得很。”起初,刘亚楠觉得这份工作并没有太高的挑战性,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敏锐让她觉得,“你得从海量信息里抓住关键线索,梳理出逻辑脉络来,这不就是提炼新闻点吗?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在给以后写剧本构思故事建立‘素材库’。”
不仅如此,职工服务中心的部分活动策划也让刘亚楠参与进来,跑流程、想环节、协调细节以及与同事讨论执行。“这些都和编导专业的实践需求紧密相连,书本里学的‘策划执行’,直接上手实践了。”刘亚楠说。
自2024年启动,“助学·实践·成长”工会勤工俭学帮扶项目已开展两年,为多名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帮扶。
此外,郑州市总常态化开展金秋助学、跟踪助学和成才助推帮扶项目,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入学节点到在校期间,通过救助金、购书卡等形式,对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子女进行全学龄段助学救助,真正做到就业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学业上帮扶。2022年到2024年,累计为362户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及购书卡129.75万元。
郑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牵手更多企事业单位,创新助学载体、丰富助学形式,延伸助学链条,持续扩容岗位、精进服务、强化实训,推动助学活动向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发展。
上一篇:【声音】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下一篇:五角大楼证实:美军已撤离!